日前,發改委集中批復了15個海外投資項目,其中光伏項目就有三個。業內人士表示,將光伏組件產能轉移到海外,直接投資光伏電站,是應對歐美反傾銷制裁和消化過剩產能的“一箭雙雕”之策。
另外,國家相關部委還出臺了其他“救市”之舉。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將以財政資金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的規模化發展;工信部也將針對光伏全行業逐步設定市場準入門檻。
國家鼓勵光伏企業“走出去”。然而,10月11日記者從省發改委、省商務廳了解到,截至目前,還未收到四川光伏企業海外投資的申請。“現在還不是企業擴張的最佳時機。”四川瑞能多晶硅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涂建林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多數川企是將眼光轉向國內市場。與此同時,我省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有望在近期發布。
光伏產能遠超需求
今年以來,國內近8成多晶硅企業陷入停產。“自2010年來擴張太快,中國光伏產能遠超于全球需求。”涂建林表示。科尼爾咨詢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產能已達50GW-60GW,相當于全球需求的兩倍。
中國光伏產品9成出口。目前,包括無錫尚德、天合光能在內的中國光伏前三大巨頭,合計持有5GW庫存,占全球年需求量的六分之一。中報顯示,66家A股光伏上市公司上半年存貨共計達450億元。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全國維持生產的光伏企業僅有幾家。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國內多晶硅一再刷新歷史新低,主流報價從年初的每噸21萬至23萬元跌至每噸16萬至17萬元(含稅),跌幅達到25%;而每千克產品的生產成本均在30美元以上,套算時下匯率,再加上財務成本,每噸產品成本超過18萬元。
擴張非最佳選擇
對美國商務部的雙反調查終裁,按日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于11月23日左右作出終裁,若作出肯定性終裁,美國商務部將要求海關對相關產品征收雙反關稅。這無疑讓中國光伏企業雪上加霜。
為規避貿易壁壘,東部沿海企業選擇“走出去”投資。最新獲批的三個光伏企業海外項目,有兩個是電站項目,表明“走出去”戰略的主要路徑是在海外投資建電站,通過終端項目帶動過剩產能的轉移。
川企選擇了另一種路徑。
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尹曉南表示,海外建電站要考量企業項目的承攬能力、投資風險控制能力、資金能力以及項目收益率。目前中國光伏企業生存艱難,應放緩投資,強身健體是關鍵。
在涂建林看來,此時擴張并不是最好的選擇,技術創新才是第一生命力。四川瑞能已成立研究機構,每年投入3.2億元搞研發,自主研發的準單晶產品已實現量產,其發電效率更高,價格更低,更受客戶歡迎。“新產品占公司產品比例6成,今后還將逐漸增加比例。”瑞能的產品全部出口,國慶節期間還加班加點生產。
四川扶持政策有望近期發布
國內市場有新機會。
此前9成產品出口歐洲的天威新能源,積極開拓新疆市場,并在甘肅、青海等地成功中標項目,如今將近7成產品投放到國內。
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仍略有盈利,其負責人表示,將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加強國內市場的開拓。
內需市場巨大。上月,國家能源局正式下發《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將重點推廣分布式發電系統,到2015年分布式發電裝機目標為1000萬千瓦。按目前分布式發電系統每千瓦1.5萬元的綜合造價來計算,其市場規模可達到1500億元。國家能源局還下發《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要求各省區市于10月15日前上報各自“十二五”首批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實施方案。
四川依托攀西地區豐富的光照資源,推進光伏市場開發力度,拉動市場需求,省發改委已組織專家進行項目評審。省政府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有望在近期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