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3年能源部撤銷之后,關于能源部的存廢一直存在爭議。
日前,中國能源研究會發布了一份名為《健全與市場經濟和低碳經濟相適應的能源管理體制(執行報告)》的研究報告,提出了組建能源部的必要和組建構架。
根據該報告的“組建”建議,新的能源部將合并目前分散于各部委的能源管理職能,如商務部的成品油市場準入標準及市場監管職能等,但對于目前爭議較大的發改委的價格和投資審批權,報告則建議保留在發改委,同時對于能源的監管,報告建議鑒于現狀采取政監合一、內部獨立的模式,逐步過渡到政監分離。
當前,不乏機構和專家對于能源部的組建提出建議和方案,該報告只是諸多猜想或設想之一,但從該報告的方案來看,由于不觸及價格和投資審批等敏感環節,組建的阻力相對較小。
該報告為能源研究會受國家能源委員會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的委托進行的課題研究,后者的國家能源委員會是目前國內最高規格的能源機構,由國務院總理任主任,領銜各部委一把手組成。這份報告完成后,電監會原主席柴松岳和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都給予了相關指導。
中國能源研究會秘書長于新陽表示,該報告研究結論僅代表研究者的意見,不代表課題資助者和主管機構的看法。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人士也表示,對于能源部的組建還停留在建議階段。
是否成立
“建國以來,我國的能源機構大的變革不下7次,小的變化更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對于60年以來能源機構的頻繁更迭直言不諱。
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前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更是總結稱,建國以來,中國能源機構的變革經歷了三次電力部、三次煤炭工業部、兩次石油部、兩次能源委、一次燃料工業部、一次能源部、一次發改委能源局和一次國家能源局。
而正是這種分分合合,導致了目前能源的碎片化管理,據不完全統計,涉及能源政策和監管職能的主要機構多達15個,包括了國家能源委、發改委、水利部、工信部、商務部、科技部、財政部、建設部、農業部、交通部、環保部、安監總局、質檢總局、電監會和能源局等。
不僅如此,像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神華集團等國企也在參與部分政策性的職能。“要解決碎片化管理問題,就要成立綜合能源行政管理部門,所以能源部呼之欲出,而成立能源部,首要的就是要轉變政府職能,同時保證自然壟斷環節的監管到位。”馮飛表示。
徐錠明也對成立能源部持贊成態度,但他認為,成立能源部一定要搞清楚三個問題。一是當前的國內外形勢,二個是目前能源體制存在的問題,三是能源未來發展的方向。
去年,美國能源對外依存度首次下降到50%以下,提出了能源獨立,并在現有能源部的基礎上又于負責外交的國務院下設立了能源資源局。“美國能源戰略表面上是機構變動,實際上是戰略調整,這說明了世界能源格局在變化,像美國這種能源消費的大國都在能源機構上作出了戰略調整,我們更應加快推進組建能源部,站在國家的角度進行戰略規劃和能源外交。”徐錠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