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日益明朗,高端智能裝備有望獲得加速發展,而電工標準在引領高端智能裝備方面則具有重要作用。日前,記者從中國電器工業協會了解到,電工行業標準化工作“十二五”的目標正是要為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好支撐,推進全行業平穩協調、科學高效、由大到強發展。
為裝備自主研發提供技術支撐
據介紹,近年來,電工行業逐步建立起以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標委會)為平臺,以科研院所科研力量為依托,以標準化工作為支撐,吸收優勢企業重點參與,共同開展標準制修訂的工作新機制,在引領行業發展、支持標準創新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電工標準化圍繞振興裝備制造業,為電工重大裝備自主研發提供重要技術支撐。通過實施《2005-2007年裝備制造業標準化發展規劃》,組織開展了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空冷機組、核電常規島汽輪機、 800kV直流輸電設備、1000kV交流輸電設備等方面標準的研制,為增強我國重大裝備的自主研發、引領行業重大技術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提供了重要支持。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電工行業現行國家標準總數已達1582項,其中強制性標準291項,推薦性標準1263項,指導性技術文件28項,相關聯采標率為90%。
以風電電器設備標準化為例。依托湘潭電機、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廠等優勢企業在設備研發方面的優勢力量,為風電電器標準化工作提供測試平臺和技術保障,有效提高了標準的科學性。針對風電電器系統的技術特點,組織大型發電機、控制和保護設備、低壓電器、電線電纜、絕緣材料等標委會共同搭建風電電器標準體系,分別在各標委會開展設備標準制修訂工作,保證了標準的系統性和協調性。
推進電工行業自主創新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電工行業標準化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我國電工行業發展的日新月異相比,在電工行業的一些專業領域,仍然存在標準化工作不適應市場的變化和產業格局的調整,標準制定的速度跟不上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等問題。主要表現在標準水平偏低,以翻譯轉化國際標準為主,標準制修訂與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脫節,或者標準更新速度慢,標準的有效性和采信程度有待提高。同時,參與國際標準化力度不夠,水平較低,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的能力弱。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終身榮譽會長陸燕蓀指出,標準化工作要積極推進電工行業自主創新與共性技術研究,支持高端制造業發展,實現轉型升級目標。他認為,要緊密圍繞電工行業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的需求,如發展核電業務等,標準化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了解,今后,我國將圍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電工高端制造標準。圍繞國家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就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所涉及到的電工技術和產品的相關標準進行研究,重點考慮高效清潔發電設備、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設備、智能電網輸配電設備、高效變頻節能電機、智能化終端用電設備、綠色環保高性能復合材料等電工產品高端制造標準,實現標準與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開發同步。
據悉,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將圍繞國家能源政策尤其是新能源的發展,推進風電電器設備標準化工作,使標準與檢測、認證相配套,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支撐;以國家智能電網標準化工作總體推進組為平臺,以國家科研項目為支撐,重點牽頭做好設備組標準體系研究和重點標準制定工作;組織標準制定和標委會建立,推動液流電池等新能源儲能技術標準工作;積極參與核電、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等標準化活動,組織行業積極參與相關標準的制定。
標準化要加強前瞻性
據了解,近年來,電工標準化工作的一大成功經驗就是建立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新機制,取得的實效是不斷加大電工行業優勢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的力度,使之實質性承擔標委會工作并直接介入國際標準化活動。比如,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組織開展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空冷汽輪機、核電常規島汽輪機等重大技術裝備標準的前期研究,是在哈電、東方電氣、上海電氣等發電設備龍頭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開展相關科研轉化為自主技術基礎上開展的;±500kV、±800kV高壓/特高壓直流輸電關鍵設備標準研究是在西電、特變等輸變電設備龍頭企業依托重大工程開展技術攻關取得自主技術基礎上開展的。
第二條成功經驗就是,標準化要具有前瞻性。前瞻性標準化研究作為強力技術支撐引領電工行業獲得飛速發展,兩大變化令人矚目:一是生產能力大幅躍升。發電設備產量30年增長27.58倍。二是技術水平實現質的飛躍。發電設備實現了從小型機組向30萬千瓦、60萬千瓦的過渡,70萬千瓦水電機組和100萬千瓦火電機組已形成批量生產能力;火電設備實現了由亞臨界參數向超臨界、超超臨界參數的升級;水電設備研制出具有世界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三峽電站水輪機及全空冷技術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
有專家告訴記者,重大裝備的自主化離不開電工標準化的支持。電工標準化圍繞國家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建設的實施,也使得標準更具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