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3月份美國宣布對我國光伏產品征收31.14%-249.96%的懲罰性反傾銷關稅后,9月6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對中國光伏組件、電池、硅片等產品涉嫌傾銷一事展開調查。這意味著,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市場與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之間,一場涉及貿易額超千億元的訴訟戰已經打響。在這場生死存亡的危機面前,凸顯出的是中國光伏業產業過剩現狀以及低端競爭的局面,光伏產業重新崛起任重道遠。
歐盟委員會在公告中稱,本次反傾銷調查的產品包括晶體硅光伏組件、電池片和硅片,范圍較之前美國“雙反”有所擴大,國內將有數百家企業牽涉其中。按照反傾銷程序,歐盟會根據企業規模、出口情況、出口金額等選取抽樣企業,對其調查并給予單獨的反傾銷稅。
這對我國企業影響有多大?據悉,中國的光伏產品90%出口海外,其中,歐盟市場占了60%,美國占據了10%。中國商務部網站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對歐盟的光伏產品出口額高達204億美元。因此,如果說美國的舉動對中國光伏產業是“傷筋”的話,那么,歐盟的作為無疑是“動骨”。有專家指出,此次反傾銷調查申請范圍涵蓋來自中國的全部太陽能產品,總量近萬億元。歐盟反傾銷一旦成立,不僅中國光伏企業將失去超200億美元的出口額,而且會造成超過3500億元的產值損失。這無疑也暴露出我國光伏產業嚴重依賴出口的軟肋。
危機不僅僅來自國際威脅,中國光伏產業自身也正經歷著寒冬。在美上市光伏企業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英利新能源虧損額高達1.4億美元;天合光能凈虧損1.2億美元;賽維LDK年凈虧損額為10.8億美元,負債總額266.76億美元;大全新能源凈虧損2080萬美元;尚德推遲報表,截至一季度負債總額為3.6億美元。而國內光伏產業上市公司的成績單也不好看。據統計,今年上半年,69家A股光伏概念上市公司中,有21家凈利潤為負,占總數的30.43%,累計虧損規模達19.3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