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共識,并為電力工業實現轉型發展提供了核心驅動力。于是,智能電網(電網2.0)理念應運而生。
國內外研究機構已埋頭研究了若干年,雖然他們的研究背景、研究重點以及應用范圍各不相同,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電網的智能化已成為普遍的共識。由中心發電廠向電網供電的模式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未來的趨勢卻是由更多的非中心發電設備向電網供電。這既包括小型的化石能源發電廠,也包括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和生物燃氣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為確保負載、電壓和整個電網的穩定,建立復雜的電網架構成為必然。
未來,海上的大型風力發電場、大型的太陽能電站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將在全世界電力供應中擔當重要角色。消費者和企業將通過地下室的小型發電設備或者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自供部分電力,再通過智能化公共互聯平臺,將不同來源的電力統一調度分配給耗電設備和家用電器,同時,按照優化原則讓它們在電價最低和最需要的時候工作。
在中國,關心它的主要來自行業人士。而記者在美國有關智能電網的開放式論壇上看到,稱贊者、存疑者的討論熱火朝天?!爸悄茈娋W就是在你家里裝上傳感器,你冰箱里有什么東西,你花在浴室里的時間有多長……都被別人監視。”這種科幻描述令人捧腹,但從中不難看出智能電網正在美國民間掀起巨大波瀾。
顯而易見的益處是:借助智能電網,電力公司可輕松了解用戶用電情況,還能以遠程的方式監視和控制各種智能設施。用戶也能了解電網供應,還可以通過智能電表得到節能建議,也不再擔心停電,因為智能電網有自動恢復的本事??傊?,電網效率提高了。不僅是最后一公里 當前對智能電網的研究熱點眾多:關注與用戶的雙向互動;關注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電源發展與管理;注重商業模式和技術手段創新;研究與應用并重,產學研高度結合;關注配電和用戶環節。
IBM公司中國區高級電力專家Martin Hauske說,較之美國,中國電力行業基礎建設先進得多,中國電網有可能后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