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03年以來近5年的思考和醞釀,《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最近終于開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關系千家萬戶幸福,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問題,也是世界性難題,全社會都高度關注。本輪醫改的亮點和突破是什么?醫改的重點和難點在哪里?公立醫院如何改革?醫改之路怎么走?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研究專家、國務院醫改協調小組北京大學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李玲教授。
醫改有哪些亮點和突破
記者:本輪醫改出現了哪些亮點和突破點?
李玲:第一個亮點是在定位上回歸到健康本位,“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堅持醫藥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為中心”,從過去的主要解決看病問題,到現在保障人民健康,這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戰略轉型。第二個亮點就是注重從醫療衛生本身的規律出發。以前,在醫療領域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主要照搬了經濟領域的經驗,違背了醫藥衛生本身的規律,所以常常不能實現預期的效果。這次強調“政府主導”,強調“公益性”。無論是改革方案的設計,還是衛生制度的建立和服務體系的建立,都要以維護公益性作為一個出發點。第三個亮點是立足國情,“雙管齊下”,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我國現有的醫療保障體系還不完善,醫療服務體系也存在很多問題,那么如何能夠讓老百姓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一定的保障?比較好的方法是“雙管齊下”,也就是說一方面擴大醫療保障的覆蓋面和覆蓋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對基本醫療衛生的投入。
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強調改革方案的綜合配套,強調制度建設,并不是某一個單項的政策。這一次的改革俗稱“一個目標、四梁八柱”。目標是建立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制度,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四個體系的建設和八項配套的措施。
記者:也就是說,它對以前醫改經驗進行了總結和調整。李玲:過去,我們實施了很多醫療改革措施,一些措施常常不能落實或者收效不好。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各項政策不配套、不協調。比如,我們從2000年以來,一直試圖解決醫療費用中藥品所占比例偏高的問題,但是經過發改委24次降價、醫療機構行風整頓等各種方式,問題還是比較嚴重,就是因為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如果只是單項改革措施,往往可能一項政策導致一系列其他的扭曲。
只有醫生和公立醫院承擔起維護人民健康的責任,醫療支出才能有效地轉化為老百姓的福利。當前,百姓很關心看病貴的問題。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在分析美國醫療現狀和問題時,推薦公立醫療機構為基礎的全民醫療服務模式。這是解決醫療費用黑洞最有效的方式。在這方面我國其實是有先天優勢的,因為我們有統一完整的公立醫療體系,為什么不在這個基礎上創新改革呢?信息化也為中國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我們應該利用人口規模優勢、現代信息技術,探索低成本、集約化的醫療服務和管理模式,使中國人能夠享受完整的、連續的、貫穿生命全過程的健康保障。
如何破解“看病難、看病貴”
記者:目前,大家很關心“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您怎么看?
李玲:我們現在所說的“看病貴”,實際上指的是醫療費用貴,而不僅是醫療價格貴。
理論上講,醫療費用是醫療價格乘以醫療服務量,由“價”和“量”共同決定。首先,“價”由誰來決定?對于一個患者或者其家人來說,什么都可以省,但這方面不能省,一定要盡最大的可能,看最好的醫生,去最好的醫院,用最好的藥,做最好的治療。所以在醫療市場上,競爭往往使得價格往上走。
其次,“量”由誰來決定?對于醫院的競爭,也許可以在表面上把價格降下來。比如在一些競爭的醫療市場上,掛號費免了,藥品、檢查的單價降了,但是醫院完全有能力讓你多做一個檢查,多吃一些藥。因為醫療服務的“量”更主要是由提供者來決定的,而不是消費者決定的。
最后,醫療服務還涉及質量的問題。醫療是信息高度不對稱的領域,即使購買服務(購買服務就是保險形式),也還要有非常強的政府監管,政府還是要有非常大的投入。
而從我國自己的實踐看,這些年在推廣城鎮職工的保險和新農合,但是老百姓仍然感到看病很貴。“新農合”的推廣使得農民就醫有了一定的財務保障,但是也提高了農村的剖腹產比例和“三素一湯”(抗生素、激素、維生素和鹽水)的濫用。所以,不僅要有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同時要有配套的醫療服務體系。
記者:醫改面臨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公共衛生均等化。怎么解決?農民的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怎么辦?
李玲:目前,無論是農村醫保和城市醫保,還是城市中的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福利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如何能夠縮小城鄉的差別?公共衛生服務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發展農村醫療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城市化,農民遷出農村進入城市,就可以逐漸享受到城市的醫療服務。且不說農民進城后能否順利獲得城市的服務,即使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70%,我國可能還有4億農民,超過美國的總人口,這些農民的醫療問題如何解決還是個問題。因此城市化無法解決中國的農村醫療問題。另一種是就地發展農村醫療,能夠讓農民看得起病,看得上病。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非常重要。而投入資金、硬件設施建設等相對容易解決,農村現在最缺少的是醫療人才,農村怎樣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夠讓農民看得好病?這是又一個難點。
醫改之路仍在探索
記者:目前,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點正在推進,為什么要試點?改革中,公立醫院處于一個什么地位?
李玲:這個問題在這次的醫改方案里面也沒有明確。看病難、看病貴和老百姓的抱怨,最直接體現在醫院這個層次。為什么沒有明確?當然有其難處,因為各個方面的爭議太大,很難達到共識。而國際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國家直接舉辦醫療機構的方式,從而有效控制成本,為老百姓提供服務。
記者:從世界范圍看,醫療制度模式是怎樣的情形?
李玲:從全球范圍看,全世界實現全民覆蓋的醫療制度模式,其中之一是政府醫療保險模式。政府通過舉辦保險,向醫療機構購買服務,加拿大、瑞典、挪威都是這樣的模式。另外一種就是政府醫療服務模式。政府直接舉辦醫院為公眾提供醫療服務,但也并不是全免費的,而是老百姓支付得起的服務,像英國、丹麥、希臘和我國香港都是這樣的模式,我們曾經也是采用這種醫療服務模式。
還有以市場化為主的模式,比如美國。但是,美國沒有能夠實現全民醫療保障。總體來看,實行全民保險的國家,其醫療費用都相對高于實行全民醫療的國家,原因就在于“醫、患、保”之間的三角博弈。
記者:那么,對于是政府提供服務,還是政府購買服務,二者哪個更合適呢?
李玲:從“醫、患、保”三角博弈看,購買服務的成本是很高的。購買需要建立一個契約,買方和賣方的契約,而醫療恰恰是契約失靈的領域。目前出現的醫患矛盾,其根本就來源于這個契約失靈。在很多其他領域,商品和服務都能實行“三包”,但是哪個醫院能“三包”?
醫生是一個良心活,靠各種規章制度使勁管他,最后一定會扭曲。只有給醫生天使的地位、天使的待遇,他們才能行使天使的職責。而從一些“購買服務”模式的實踐看,雖然購買服務的理念滿足了“市場化”的追求,但是在醫療領域最后往往演變成“政府買單的市場化”,簡單地說就是市場放開,政府買單。其實完全市場運行,從患者口袋掏錢,老百姓能直接感受,會有一定的反饋機制;完全政府運行,是從政府口袋掏錢,便于控制成本;而政府買單的市場化,一只手從政府口袋掏錢,一只手從患者口袋掏錢,既控制不好成本,老百姓也不能直接感受到,最后的結果是有錢人得到了實惠,普通人在支付成本。
在醫療領域我們要避免政府買單的市場化,醫療費用可以說是一個黑洞,如果采用政府買單的市場化,那多少錢也不夠。美國的醫療提供了非常好的例子,政府給窮人和老年人買單,但是醫療服務是市場化的。這兩個項目現在是美國政府最頭痛的項目,每年費用的增長速度都非常快,政府根本承擔不了。如果去美國的一些大醫院里看看,會發現里面住了很多老年人、窮人,醫生給他們提供過度醫療服務,反正最后政府買單。這樣的好處是可以促進醫學科技的發展,壞處是成本失控。我們千萬不能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