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1年,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超過1000家,孵化面積超過3400萬平方米,服務和管理人員隊伍近2萬人,在孵企業6萬余家,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這其中,一支新生力量——民營孵化器為中國孵化器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政府主導型孵化器不同的是,民營孵化器在沒有財政撥款的前提下,既要考慮孵化器的公益性,即為入孵企業提供良好的服務,還要考慮如何讓孵化器具有自我造血能力,也就是要做到自收自支,甚至是盈利。這是壓力也是動力。近年來,各類民營孵化器都在市場競爭中探索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創新之路,用實踐給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產權式孵化成就“創業人社區”
1987年,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成立,中國首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的誕生。此后,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的名稱變更為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并成為國內第一家由事業單位改制為公司化運作的企業孵化器,烙上了民營孵化器的新標簽。
“自己沒有做過企業,怎么為企業提供咨詢?”這是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主任龔偉曾經思考的問題。思考的結果就是該中心首創性地提出孵化器產業化的理念,并以創業人社區建設為方向,通過吸納民間資本與房地產結合,大膽嘗試產權式孵化器的建設實踐。從此,SBI——產權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英文縮寫成為武漢東湖孵化器的新伴侶。與此同時,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通過聯盟孵化,構建華東、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市場接入服務中心,建立跨區域的孵化網絡接口和共享資源平臺,為國內外企業突破地域空間限制自由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2002年SBI創業街正式開工,建設了“投資人擁有,創業中心管理,創業者使用”的光谷創業街,形成了多方互動共贏的格局。SBI創業街創業服務人員由原來30人增加到現在的380人,財務、運營費用全由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承擔。隨著孵化物理空間的不斷擴大,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在孵企業上繳稅收不斷增加,年納稅近億元。
如今,SBI創業街產權式孵化器的發展模式已被全國同業所效仿。2006年成立的方大科技園是全國首個由科技行業協會組織建設的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器,也是河北省首個產權式孵化器,是在河北省科技管理部門引導下,啟動社會資金參與孵化器建設,實現孵化器創辦及經營主體多元化的重要探索。2008年6月,由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與成都高新區教育科技產業園共同斥資5.5億元興建的成都東創產權式科技創業(SBI)街在溫江海峽兩岸科技園破土動工。該項目瞄準光機電、清潔能源兩大領域,通過中國孵化器聯盟的平臺,以成都、武漢為軸心,讓成都的科技型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成果按照“異地聯姻,在蓉安家”模式,實現兩大領域的產業集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