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機電商報
【機械裝備制造業2012展望】之“智能化”
一個呼之欲出的智能時代,正火爆襲來。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已有36個城市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戰略和計劃,從今年開始,還將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在中長期發展規劃中貼上智慧的標簽。
牽一發而動全局,各規劃一出,相關產業蠢蠢欲動。眼見“IQ蛋糕”砸來,業內人士在嗅到饕餮大餐的同時,也警覺這是一個尚無成熟經驗可供參考的新菜式。
建智慧城市
近年來,以“智慧城市”為代表的信息化城市建設在全球范圍內掀起高潮,我國也不例外。
去年12月22日,受國家工信部信息化推進司委托,國家信息中心在京發布《中國信息化城市發展指南(2012)》(以下簡稱“《指南》”),為我國信息化城市健康發展提供實用指導。
事實上,在《指南》出爐前,我國已有不少城市勇于嘗鮮,先后發布各類和信息化城市建設相關的“宣言”。如,去年9月上海市發布的《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2011-2013年行動計劃》。
北京賽迪世紀信息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路琨告訴《機電商報》記者:“據我們統計,已有36個城市明確提出感知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的戰略和計劃。”根據賽迪的研究,從地域分布來看,上述城市形成這樣一個格局,即主要聚集在東部沿海,同時中西部熱點涌現。
路琨將這些“智慧城市”總結為3種建設模式:一是,以物聯網產業為驅動,強調產業發展,其中以2011年曾舉辦“智慧城市產業博覽會”的寧波市為代表;二是,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三是,更強調應用,比如強調以交通或能源管理等某方面應用為主。
談到“智慧城市”這一概念之所以備受城市管理者青睞的原因,路琨認為,有3個驅動因素,一方面是受到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另一方面,是將其作為城市下一步發展的一張名片,提升城市品牌。此外,還會帶動大批相關產業。
帶動相關產業
路琨將“大批相關產業”統稱為“智能的產業”,具體來看,包括智能應用軟件、智能數據處理、智能通訊網絡制造、終端制造、智能化系統集成等多個產業。其中,他特別強調了物聯網產業和軟件產業,“這些對于當地經濟的發展是有很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的”。
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在3個月前出席某會議時也曾表示,工信部在2011年年內制訂的與智慧城市相關的規劃超過10個,涵蓋電子信息產業、通信業、物聯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多方面。
如此看來,智能城市涉及的產業面極廣闊,一一細分不下十多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SK(中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劉智平則將其概括為四大方向,即智能交通、智能安全、新能源利用,以及環境保護。
在此前召開的“2012世界經濟展望論壇”上,劉智平對以上4個方面都表達出良好的預期。他預計,“2012年,應該(總共)能實現差不多2.8萬億的社會產值。”
如此龐大的預測值并非天方夜譚,甚至堪稱保守。因為,僅上海一個城市,在其已經發布的建設智慧城市的“行動計劃”中就提出,到2013年,信息產業總規模要達到1.28萬億元。
此外,僅智能電網一項,公開數據顯示,江蘇的計劃是,2012年、2015年總產值分別突破1500億元和3000億元;上海的目標是,到2012年智能電網產業規模將達500~800億元。更有機構測算,2011-2020年,電網智能化建設可帶動全社會相關行業產出增加約2萬億元。
尚在初級階段
各種口徑的預測和目標值,一方面說明這個蛋糕體積龐大,另一方面也反應出蛋糕尚未成型。
早在一年前,復雜系統智能控制與管理國家重點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中國科學院社會計算與平行系統研究中心主任王飛躍就曾撰文討論過“智能產業”的定義。
“什么樣的產業才能算是智能產業?尚無共識。”在他看來,當“云計算”、“智慧地球”成為全球性熱詞之時,當舉國上下都在熱情高漲地關注“物聯網”之際,智能產業,盡管還不清楚其為何物,卻早已扎根中間。
定義尚且模糊,但名頭卻已叫響,且有一種強烈的“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隨之紛沓而至的,是各種擔心和警醒。有專家認為,眼下的“智慧”標簽大多徒有虛名,沒有讓人興奮的頂層設計,也無多少新的實質性內容。
工信部數字電視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副主任張素兵在近日的一次公開會議上直言:“目前,我國智能產業尚處于初級階段,產業鏈還不完善。”在此次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指南》中也指出,當前我國信息化城市建設整體水平還較低。
《指南》還強調,我國的信息產業大都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而且信息化城市建設的整體發展路徑尚不清晰,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更好地促進城市發展,理論和實踐都尚處于探索過程中,沒有成熟的建設經驗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