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25年前的初夏,在風景秀麗的武漢東湖之畔一個閑置的營房里,誕生了一個不太起眼的新型機構——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
那時沒人會想到,它的誕生開創了中國孵化器發展的歷史,甚至改變了世界孵化器發展的軌跡。
就在那一年,白發蒼蒼的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基金會主席魯斯坦·拉卡卡來到這個剛剛誕生的中國首個孵化器參觀后說:“這是我在世界上見過的最簡陋的孵化器之一,但你們的理念和服務精神卻是與世界接軌的,你們很有前途!”
作為全球知名的企業孵化器專家,魯斯坦·拉卡卡當年的預言如今已經變成了現實。
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的創立猶如一?;鸱N,點燃了中國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激情。
25年后的今天,中國的大江南北已經有超過100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近2萬名孵化器服務和管理人員,6萬余家在孵企業。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規模居世界第一。
“真是不可思議!”魯斯坦·拉卡卡多年后重返中國時這樣感嘆。這是25年前他將“孵化器”這一概念傳到中國時沒有料到的。
從“零”起步到世界第一,從亦步亦趨地跟在發達國家后面蹣跚學步到充滿自信地向國外輸出中國孵化器發展模式,從政府投資的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單一發展模式到各種投資主體積極參與、百花齊放的多元化發展模式,中國孵化器在25年間實現了夢幻般的跨越,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孵化器大國。
幾多風霜,幾多磨礪,幾多耕耘,幾多汗水?;仨袊趸鹘ㄔO25年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程,從最高決策層到科技職能部門,從國際友人到不斷成長成熟的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經營管理服務團隊,他們眾志成城,締造了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輝煌。
“九省通衢”首開先河
“10年前的今天,我國尚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科技與經濟脫節,大批科技成果沒有轉化為生產力;非國有經濟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還沒有得到完全平等的地位,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還步履艱難。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作為我國創業中心事業的先行者,無疑是以極大的勇氣邁出了第一步。”這是1997年12月8日,時任國家科委副主任的徐冠華在中國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發展10周年慶典上講話中的一段,是對中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歷史地位的精確概括。
讓我們回到25年前,看看是誰煽動了“蝴蝶翅膀”,在中國大地掀起了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的風潮。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新舊體制的膠著狀態,一方面眾多民辦科技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另一方面,由于體制改革的不配套,這些民辦科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困難。如何對民辦科技企業采取某種配套的特殊政策,以便對其實行系統保障、扶持和引導,形成一種有利于民辦科技企業發展的特殊‘小環境’,成為一些具有創新和改革思想的人思考的問題。
在被稱為“九省通衢”的湖北武漢,開始醞釀建設一個機構來解決這些問題。1987年2月,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規劃辦公室向武漢市科委提交了《關于成立“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的請示》。
非常巧合的是,3個月后,也就是1987年5月17日,來自美國的全球知名孵化器專家魯斯坦·拉卡卡在北京會晤了時任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他希望中國有興趣嘗試一下“孵化器”建設。這一建議得到國家科委的重視,并開始調研和籌備工作。
20天后,也就是1987年6月7日,中國第一家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宣告成立,成為首個“吃螃蟹”者。
武昌丁字橋108號。這個地址永遠載入了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歷史。
一座破舊的四層閑置營房、一塊牌子、一部電話,這是25年前武昌丁字橋108號呈現給人們的全部景象。
但是,這里有一群充滿創新勇氣和膽識的勇士,創新創業的豪情在這里激蕩。
龔偉就是其中的一位勇士。那一年,他毅然從當地一家頗有名氣的企業辭職,加入籌建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的團隊。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當時感覺孵化器事業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25年后,早已是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主任的龔偉回憶說,“當時這有點像一個烏托邦式的構想,因為沒有人做過,也很美好。”
龔偉說這番話時頗感欣慰,因為昔日那個不起眼的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如今已經成為“400家企業共一條街,1萬名創業者同一個家”的光谷創業街。
更為重要的是,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的創立,給中國孵化器事業播撒下了星星之火。
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火炬計劃正式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工作被列為火炬計劃重要內容之一。這標志著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被納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之中。從此,科技企業孵化器開始在中國遍地開花。
1988年4月,上海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成立;1989年3月,地處中關村的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成立,同年8月,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成立……
從1987年至1991年僅僅4年時間,全國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均誕生了本地區首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為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事業的先行者。
1991年,鄧小平同志揮筆寫下“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我國火炬計劃及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1992年11月,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在北京成立,設立了第一個專業委員會——創業服務中心專業委員會。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事業開始邁入了法制化的軌道。
1994年11月,國家科委發布《關于對我國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工作的原則意見》。
1996年1月,國家科委頒布《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認定暫行辦法》。
1996年10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與2003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確定了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法律地位,與國家發布的有關鼓勵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的政策一道,形成了引導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事業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營造了有利于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的政策法律環境。
2000年后,科技部又相繼制定并發布了《關于加快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建設與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提高科技企業孵化器運行質量的若干意見》、《關于組織開展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示范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五”期間發展綱要》、《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
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使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呈現出百舸爭流、規?;陌l展趨勢。從2001年開始,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快速由事業化向市場化、產業化轉型,進入以“戰略布局”為特征的飛躍發展階段。到2005年,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數量僅次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孵化場地面積和孵化企業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應該說,中國僅僅用了不到20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企業孵化器”從初生到成長的幾十年艱難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