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任張曉晶出席并作了“十八大后中國經濟新格局及2013年中國經濟形勢展望”主題演講,與來賓共同總結、探討和展望行業的發展。
在12月12日舉辦的華南鋼市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任張曉晶出席并作了“十八大后中國經濟新格局及2013年中國經濟形勢展望”主題演講,與來賓共同總結、探討和展望行業的發展。以下是演講全文:明年經濟增速料達8%
2012年4季度GDP將回升至7.6%左右,全年增長7.7%;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已連續三個月穩步小幅回升;明年經濟增長有望達8%,略好于今年。從各大預測機構看,國際組織今明兩年GDP增長的平均預測值分別是7.73%和8.13%;投行對今明兩年GDP增長的平均預測值分別是7.67%和7.99%。綜合起來,與我們的預測較為接近。通貨膨脹方面,我們預計今年為2.6%,明年在3%左右。
國際形勢略好于今年
國際上,總體形勢明年可能好于今年,這是周期因素使然。無論歐洲還是美國,基本不會出現如雷曼兄弟倒閉那樣的“極端”事件,但長期低迷態勢難以改變。長期的去杠桿化過程導致的總需求不足以及政府高負債所形成的財政制約,使得主要發達經濟體未來增長前景黯淡,在短期內還難以回到趨勢增長水平。
全球周期性調整
西方主流學者與政府智囊傾向于認為本輪國際金融危機將會有10年的過渡期,這意味著,發達經濟體的長期低迷狀態從次貸危機爆發算起,會持續到2017年。這10年過渡期,即是全球經濟的一個調整期:不獨發達經濟體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和再平衡,新興經濟體也如是。
全球化新格局
全球再平衡以及全球化格局的重塑,會致中國增長更為艱難。一些主要發達經濟體不滿足于當前的全球化模式,希望有所調整。特別是在經貿和國際投資領域,美歐試圖通過改變規則提高自身優勢,并在客觀上形成對中國不利的國際競爭局面。它們給中國貼上“國家資本主義”標簽,試圖通過確立“競爭中性”原則來降低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支持和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考慮到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會帶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加,這些國家試圖通過氣候談判確立碳排放規則賦予中國更大的減排壓力,不同意中國主張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為防止中國的技術趕超和中國政府對自主研發的支持,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一方面維持對中國的技術管制,另一方面試圖在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制定有利于發達國家的條款,在中國國內知識產權保護和政府采購方面消除對外資和外國品牌不利的條款。
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將重構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在國際分工中的利益分配格局。第三次工業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制造業的數字化。目前發達經濟體引領這一潮流,這將使得發展中經濟體逐步喪失低成本勞動力比較優勢,因為制造環節的勞動貢獻將會被壓縮和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數字化、創意和設計。這種新的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將可能使發達經濟體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重拾制造業優勢,給尚處于傳統意義上工業化中后期的中國帶來重大挑戰。
資源環境約束增強
當前中國是13億人的工業化、城市化,西歐現代化時僅1.3億人。進一步比較,十八、十九世紀崛起的現代化國家都是千萬級的人口,二十世紀崛起的現代化國家人口規模是上億級的,而二十一世紀崛起的現代化國家,人口規模都是十億級的。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發展比起先前趕超經濟體所面臨的資源環境的外部約束進一步增強了。全球氣候變化及低碳責任成道德制高點。
投資將平穩較快增長
2013年投資會保持較快增長,在十八大召開后,換屆基本完成,地方投資沖動較大,尤其是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從歷史經驗看,每五年計劃的第二三年會出現投資的高點。不過,也有一些因素制約投資增長,這包括地方財力不足,負債過大;企業利潤下降,建設用地供給有限,去庫存化、去產能化任務艱巨,以及產業升級缺乏新技術和盈利項目等。總體上,投資將保持平穩較快,略好于今年。
消費有望平穩增長
消費增長總體來說較為平穩,波動較小。政策刺激(比如說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對消費能有一個促進,但作用有限,根本影響因素還是收入。這些年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十八大報告又提出到2020年的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再加上將要出臺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這些對居民收入增長從而居民消費都是利好。對收入分配方案不要有過高期望。
出口有望小幅回升
雖然全球總需求不足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外需增長面臨挑戰。但也有一些有利因素,將使出口不致大幅下滑,尤其是外需對增長的貢獻不會下降太多。明年世界形勢略好于今年的利好因素還有自貿區建設以及走出去戰略的推行,貿易多元化和擴出口的一些支持政策。
物價維持在3%的水平
明年物價上漲的翹尾因素1%左右,全球增長低迷,中國經濟增速也處在一個平穩的水平,表明總需求不會大幅擴張。國內糧食有望九連增、工業生產能力充足,這些均會抑制物價上漲。不過,一些推升因素不容忽視:比如,發達經濟體的量化寬松政策使輸入性通脹壓力增大,國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為推進價格改革預留空間,綜合起來,明年物價水平將可能維持在3%的水平。
就業形勢
經濟下滑,就業形勢總體不差。反映勞動力市場上供求關系的求人倍率(崗位數和求職者的比率)卻一直處于高位。求人倍率一直大于1,表明崗位數量大于求職者的數量。這種格局的持續存在表明,目前勞動力市場上供求關系的力量對比已經明顯向有利于勞動者的方向變化,工資水平將不斷上揚,并推動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符合居民收入增加,但如果企業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則直接面臨倒閉風險。
求人倍率與經濟增長變化
政治周期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增長周期,從1978年到2011年的34年增長過程中,兩位數的增速剛好是一半——17年,這些年份基本上出現在五年計劃的中間和后期階段,并且與換屆基本重疊。2013年將可能遵循這樣的歷史軌跡:盡管不再是兩位數的增長,但增速比上年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的增長周期
房地產的風險
a.房地產在經濟發展中地位的可能變化;
b.房價的合理水平在界定的過程中徘徊;
c.地方政府的博弈與創新;
d.未來城鎮化模式與房地產發展存在變數。
住房價值與GDP比率的國際比較
住房價值與居民收入比率的國際比較
宏觀政策
a.擴大赤字減稅;減少國庫資金存量擴大財政支出,營改增擴圍;
b.如何穩健貨幣政策;
c.地方融資平臺的出路;
d.地方版“4萬億”。
應對潛在增長率下滑過程中的宏觀政策:
a.學習汲取日美的經驗教訓;
b.新供給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