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郭強欣喜不已:普光分公司與中國石油大學聯合研發的硫化氫環境應力腐蝕彎曲試驗應力夾具和彎曲試驗撓度加載裝置,日前被同時授予實用新型專利。
“有了它們,今后國產化抗硫管材腐蝕檢測就更有保障了。”
近年來,中國石化堅持創新驅動,在普光氣田大力探索關鍵裝備、長輸管材國產化路徑,先后完成20余項關鍵裝備國產化改造,有力帶動了我國鋼鐵冶煉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的提升。
不要不安全的國產化
川東北供應儲備中心副主任王德倉說:“高含硫氣田的高風險讓我們絲毫不敢大意。我們要國產化,但堅決不要不安全的國產化。”
普光氣田重要接替區塊——大灣區塊產能建設現場,成為國產生產裝備、集輸管材替代進口的試驗場。
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與生產廠家一起,創造性地設計采用離心澆鑄工藝,開發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鎳基復合管。經抗硫指標檢驗,國產鎳基復合管耐腐蝕性能達到美國特鋼G3同等水平。大灣區塊404、405兩個平臺,應用國產鎳基復合管材,投資和制造周期減少了一半。而進口的鎳基合金管,每噸價格高達42萬元,供貨周期長達10個月,售后技術服務也得不到保障。
大灣區塊所需的集輸管線,分為7道,總長約40千米。在普光主體開發時,此類管線全部從國外進口。
普光氣田現場技術人員同生產廠家技術人員一起,決心攻克這個難關。最終,大灣區塊40千米輸氣管線中除8千米使用的是普光氣田主體建設中剩余的進口管線外,其余32千米全部使用國產抗硫碳鋼管材。和進口管材相比,國產抗硫碳鋼管材每噸采購價降低了8000元,而其對硫、磷等的控制比國外標準還要高。
不僅是管材,大灣區塊所用的計量分離器、生產分離器、水分離器、快開盲板等關鍵設備,也全部實現國產化。大灣區塊產能建設,國產物資裝備占采購資金比例近80%,累計節約采購資金2億元。
小制造解決大問題
“它的孔隙度只有0.3微米,對著太陽都看不到光。” 普光分公司設備管理部動靜設備科副科長劉鋒,指著手里的濾芯說,“作為分離天然氣中雜質和氣相組分的配件,濾芯用量極大。在維修期間,一天要換上百個。”
普光氣田天然氣凈化廠裝置上有上萬種零部件,其中60%以上是易損件,零部件出現問題若不及時更換,會使整個聯合裝置陷入癱瘓。而拿到國外生產,供貨周期最快也要4個月。
裝置備品配件國產化之路勢在必行!
2010年初,普光氣田主體105億立方米/年產能建設全部完成,就在投產試運按計劃穩步實施的時候,硫黃回收單元的重要配件——一級余鍋入口端陶瓷套管大面積開裂,克勞斯爐隨之“趴窩”了。
請外國專家,“要把服務費先匯過去,再等著排工作計劃”,外商提出苛刻的條件。
即便如此,數批洋專家還是對陶瓷套管破損問題無能為力。
一個小小的陶瓷套管竟然卡住了大凈化廠的脖子!
沒有外援,自己研制!油田技術人員下定決心。
為了縮短研制周期,他們聯合國內相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生產廠家發起攻關,陶瓷套管國產化的技術難關很快被攻克了。
目前,普光凈化廠12個系列聯合裝置全部使用國產耐火陶瓷套管,裝置運行平穩。因性能可靠、價格低廉,這一國產陶瓷套管如今已在中國石化煉化企業廣泛應用。
此后,一個個國產零部件陸續研制成功。截至目前,共有112臺設備7個種類的備品配件完成了國產化改造。
為民族工業爭得話語權
普光氣田的國產化探索實踐,不僅打破了國外壟斷,節約了投資,大大縮短了供貨周期,而且有力地帶動了我國石油石化裝備的技術升級、結構調整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為他們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爭得了話語權。
民營企業河北滄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抗硫彎管、管件,因其產品在普光氣田廣泛應用而聲名鵲起。企業從年經營規模不足三千萬元迅猛發展到三四億元。
天津鋼管集團在普光氣田對高抗硫、高抗擠毀管材的需求推動下,建起了全球最大的抗腐蝕管材實驗室。該企業銷售處副處長韓進山說,現在因為產品進入普光氣田,年產量迅速提升,目前達到3500萬噸。
國產化防硫井口研制出來后,國外產品大幅降價。原來進口一套HH級井口一口價90萬美元,現在降到了60萬美元。
最近,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對國產管線、裝備開展在線監測。專家們一致認為,大灣區塊地面集輸系統運行良好,沒有腐蝕缺陷,國產裝備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原油田副總工程師、普光分公司副經理盛兆順對記者說:“我們越來越自信,國產裝備材料完全可與進口產品媲美!”(記者仇國強 于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