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中國光伏產業接連遭遇兩個壞消息:一個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做出最終裁定,批準美國商務部未來5年對中國國內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另一個是歐盟委員會也正式發布公告,稱對從中國光伏企業進口的光伏電池產品啟動反補貼調查。這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處境將更加艱難,那么,如何才能拯救中國的光伏產業?
11月7日,歷時一年多的中美光伏貿易糾紛終于塵埃落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作出終裁,認定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實質性損害了美國相關產業,美國商務部未來五年對中國產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關稅。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相較歐盟“雙反”,此案涉及的金額相對較小,但對于已進入“寒冬”的中國光伏行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據了解,美國將對中國產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傾銷稅,以及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稅。路透社稱,兩稅合計,美國商務部對尚德電力征收約36%的關稅,天合光能面臨約23.75%的關稅。另外,逾100家中國生產商和出口商面臨約31%的關稅,其他中國企業則會面臨逾250%的關稅。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國內光伏產業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已成為共識。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涉及的金額比較小,但對中國光伏企業而言,美國的“雙反”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這才是最重要的。歐盟已經蓄勢待發。歐盟是中國光伏產品最大市場,一旦認定傾銷,光伏企業將遭受比美光伏雙反更大打擊。
日前,歐盟也宣布對中國太陽能面板生產商發起“雙反”調查。
此前,在9月6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迄今最大規模的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9月25日,歐洲光伏產業聯盟再度發起反補貼訴訟。10月9日,歐盟公布反傾銷立案的中國應訴企業名單。此次抽樣調查企業總共134家,其中六家為強制應訴企業,包括英利、尚德、賽維、錦州陽光、晶澳和旺能光電。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雙反”的對象幾乎是全產業鏈,包括從中國生產的硅片、電池、組件等,因此要想應對美國“雙反”那樣,僅僅將電池片換做海外代工或者海外采購,根本繞不過去。
實際上,在美國和歐洲紛紛對中國光伏產品提出反傾銷立案調查前,中國光伏行業進入“寒冬”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三季報數據顯示,光伏行業1—9月實現銷售收入248.92億元,同比下滑18.55%,其中光伏設備、硅片-電池-組件、逆變器和輔材環節分別增長-58.21%、-34.87%、-0.50%和-22.72%;綜合毛利率僅為15.43%,同比下滑7.17個百分點,以上四環節分別同比下滑6.72、5.72、1.62和4.16個百分點。
而且,由于供給過剩,使得光伏產品價格繼續下行。而為了獲取更多訂單,一些光伏廠商繼續提供低價產品及更優惠的付款條件,給市場帶來了更大的價格壓力。
不過,值得高興的是,管理層已經關注國內光伏產業的生存壓力,尤其是在“雙反”調查后。
今年10月末,多部委出臺光伏扶持政策,總額度超過700億元的工程也將啟動,旨在開啟國內光伏發電市場、扶持光伏產業。11月初,商務部、國家能源局、財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和36家銀行機構代表在河北保定召開秘密會議,開始討論中國光伏產業未來發展方向,表示對光伏企業提供資金上的支持。
近期在國家電網表示支持分布式發電之后,財政部關于分布式發電的補貼規劃也有望出臺,配套政策的完善有利于太陽能分布式發電市場的啟動。國信證券研究報告稱,雖然受益于近期“金太陽”工程的搶裝,行業需求有所好轉,不過,產能壓制仍阻礙價格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