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環境嚴峻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借助科技突圍。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秘書長羅百輝就表示,他們在與企業接觸的過程中發現,雖然現在小企業生存得困難一些,但其中技術比較強的,反而還略有發展。然而,科技研發之路投入大,風險大,中小微企業不易走。未來希望通過建立產品研發孵化基地,培育多一點機構為中小微企業做研發服務。
新產品拓市場訂單數增長逾50%
在經濟形勢嚴峻,市場訂單減少的情況下,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需求降低,生產設備的企業按照常理來說也不好過。但廣東科杰機械自動化有限公司作為專門生產設備的民營企業,卻表示“今年完全沒有壓力”。
“我們頭三季度都很忙碌,訂單數量增長超過了50%。”該公司銷售總經理李長喜表示,科杰在2008年之前,主要還是做生產模具的設備,模具需求量大的時候,一個月需要生產好幾百臺模具設備,但這兩年間,很多原本在中國做的模具廠去了人工成本較低的印度、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加上設備進入飽和期,整個模具行業都在走下坡路。“兩年時間,原本與我們在模具方面有競爭關系的同行都倒閉了很多家。”她說,單純從模具行業對比,今年科杰模具設備的生產量相對2009年,也起碼下降了60%。
得益于該公司及時開展研發工作,開拓新的市場,模具設備的需求減少并沒有影響該企業的發展。“在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很多企業都壓縮人手、縮減開支,我們不但沒有裁員,還加大開發投資力度,將發展重點放在了新興的智能機械行業。”李長喜表示,目前該公司的訂單增長主要就集中在零件加工、電子產品設備上。在目前的IT熱之下,電子產品作為更新換代極快的新鮮事物,對生產設備的需求也非常大,科杰及早跟上了這一發展步伐,推出了針對電子產品的單件加工設備,并成為了美國蘋果、韓國三星等的設備生產商。李長喜表示,單件加工的產品有的精度還高于模具要求,客戶對設備的要求也非常高。“客戶會將設備生產出來的產品放大60倍,如果看到有一條小皺紋,都不會收貨。”李長喜表示,客戶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的技術水平也必須提升。科杰能跟得上IT行業的發展步伐,正是因為有多年科研投入做基礎,研發方面做得好,使得企業能快速、精準地應對大公司的生產需求。但她認為,科杰走的科研之路也有一定的不可復制性。“一年投入30個項目只有兩個項目成功,都算多的了。太多的投入是付諸東流,不見成績,不見效用。如果真的要像我們這樣投入,很多企業其實不愿意做。”
小微企可考慮買技術
“企業逆勢突圍的關鍵還是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那么如何提高產品競爭力就成為企業要著力思考的問題。”江門市經信局有關人士表示,提高產品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包括工業設計促企業新產品開發,搶占新市場;提高自動化水平,以降低人工成本;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不斷做大做強,提高抗風險能力等。據年初市委辦公室聯合市經信局組做的調研報告顯示,江門市企業98%為小型微型企業,多為家族式、傳統式管理,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機制,科技人員不足且流失嚴重,直接導致其技術創新能力偏低。截至2011年底,全市有科技型民營企業495家,占民營企業總數的比例僅1.9%。此外,中小微企業由于資本總量小,難以應對技術創新成本高、回收期長等風險,加上當前同行業競爭缺乏規范、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仿冒產品充斥市場等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小企業對技術的需求也很大。”五邑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羅兵表示,越來越多企業找到學校希望能做技術改造,特別是在今年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對技術的需求尤其大,從學生就業就能反映出來,對技術重視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比較愿意招大學生了。但他提出,小微企業要做研發非常難,因為科研開發周期長,企業的眼光要很長遠才行,很多企業等不及。“他們常常拿了訂單,最晚要求我們3個月就做出來,短的甚至半個月就需做好,時間長了他們也怕市場有變化。”羅兵表示,其實高校做省級項目一般都是兩年周期,小企業除了等不起之外,也難以應對風險問題,因為科研研發也有風險,一些大企業做十個八個項目即便沒收獲也承擔得起,小企業資金不足,往往就困死在一個項目上了。所以,他認為,小微企業自己做研發比較困難,可以考慮購買技術和新產品。
正因科技研發前期投入較大,小微企業自己做可能力有不逮,市中小企業局局長林發球也表示,希望未來江門有為中小企業做產品研發的孵化基地,希望多一點機構能為中小微企業做研發服務。他認為,應該鼓勵一些有設備的大企業對外提供有償的研發、檢測服務,一則減少重復建設的浪費,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二則可以讓小企業也能取得技術飛躍,以后財政補助也應該向這方面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