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出版印刷稍有了解的人就能給出我們答案:按需印刷就是你不買我不印,賣多少印多少,以銷定產。原來傳統的膠印工藝需要制版、排版,數碼印刷省去了這些繁復的過程,不存在“起印量”的限制。那么困擾出版行業多年的海量庫存書問題、退書問題,包括我們所能看到的那些打折處理庫存書的“書市”,和那些我們看不到的圖書回到造紙廠變成紙漿,都會成為歷史!這樣不是挺好嗎?數碼印刷人高舉著“按需”大旗,應該可以開始大躍進了?而現實情況并不是那么簡單。
印刷術本來就是為了出版而生的,膠印技術在出版印刷領域還在不斷革新,計算機直接制版技術、合版印刷技術的發展使膠印工藝當中制版的瓶頸越來越不明顯。單就起印量來說,膠印也可以降得很低。換句話說,膠印也可以“一定程度地按需”呀!所以很多數碼印刷人開始感覺到膠印陣線的防御并不是那么不堪一擊。
順著這種思維延伸開去,不論是出版企業還是印刷企業,對于數碼印刷的認識僅僅是一種無須制版的新的印刷工藝而已,是對現有印刷技術的一種補充。而各個方面都不由自主地以膠印作為比較對象,所以得出的結論是必然的:印刷質量不如膠印,印刷成本比膠印高,應用面窄……再等等看吧。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觀點正成為現在業界的“共識”。
竊以為,這樣理性的觀點固然有其道理,但對于我們這些沒做過傳統印刷的外行人看來,好像思維中少了一個維度。
“按需”的概念最早應誕生于制造業。機器大工業時代,一方面是產品的過度生產,另一方面是產品的千人一面。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柔性制造的理念逐漸在制造業推廣開來?,F在先進的制造企業都已實現零庫存的以銷定產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品種的極大豐富。您到市場上看看,現在的工業品同一品牌有多少個產品系列,同一系列又有多少種型號就明白了。所以,按需印刷杜絕庫存、減少浪費只是硬幣的一面,“按需”的另一面就是: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得以充分地滿足。不但生產數量“按需”,品種和樣式也“按需”。所以我們認為,數碼印刷機不僅僅是一臺生產設備,更應該是一個應用創新的平臺。如何實現創新,這需要出版人、印刷人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
說到這里,突然想起多年前聽過的一個故事:一個老會計用我們老祖宗用了千年的算盤與當時身價不菲的計算機比賽,完勝!估計現在這位老哥也在樂不可支地抱著電腦聊天、搜索、要不就網游呢吧?沒錯,如果電腦只是作為個計算器,那它的性價比就太低了,如果把它作為一個創新平臺,它就能改變我們的世界。數碼印刷也是一樣,你如果認為它就是一臺印刷機,那恐怕把印刷博物館里的膠印機搬出來都比它印品質量高、成本低、速度快。但如果你用IT行業的思路而不是用印刷行業的思路去經營數碼印刷的話,它就會成為一個解決方案的實施工具,創造出新的發展維度,進而改變整個出版業的格局。
原來出版產業鏈中,編、印、發的關系已經相對穩定了,出版社是上游產業,相當于產品的研發,發行負責產品的營銷,印刷只是生產環節。研發為王和營銷為王的今天,出版社和發行商與印企之間的關系從來都是老子和兒子的關系。印刷企業一方面承擔著材料、人力成本上漲的壓力,一方面還要咬牙承受著“老子”轉嫁過來的庫存壓力和資金壓力。出版社轉企了以后,也要面對更殘酷的市場化競爭形勢,圖書銷售企業早已經面對紛繁的發行市場流盡最后一滴血。好像誰的日子都不太好過,按需印刷能給出版行業帶來新的思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