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 轉變發展方式過程中,我國經濟出現兩個“進一步向好”:經濟內生動力增強,進一步向好;經濟企穩回升勢頭明顯,進一步向好
○ 國內外市場和供給方面的重要變化,要求我國產業結構必須作出相應調整。其中,消費需求不僅決定著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而且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強制性力量。不符合消費需求的產品就要被市場淘汰,其生產能力難免出現過剩。我們許多行業和企業都面臨著重要考驗
○ 發展必須轉變,轉變必須改革。沒有體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只有抓住制約轉變發展方式的體制癥結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導向,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根本轉變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任重而道遠,既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下決心改進工作作風,真抓實干,又要凝聚力量,攻堅克難,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由于國際市場持續疲軟,最近一屆秋季廣交會到會人數和出口成交額雙雙降低。2011年我國外貿出口增長22.5%,2010年是34.7%,今年前3個季度為7.4%,完成2012年全年外貿增長10%左右的目標顯然已有困難。與此同時,在帶動經濟增長中舉足輕重的房地產業和汽車制造業,近期也出現了增長乏力、效益下滑的態勢。受影響最大的鋼鐵業幾乎陷入全行業虧損,噸鋼利潤僅1.68元,尚不及一公斤豬肉,企業壓力很大。
這都是表象。如何透過表象去審視當前國際市場變化和世界經濟形勢,進而全面審視和準確把握黨的十八大之后未來10年國內外發展大勢?如何緊密聯系實際,把中央提出的“五位一體”的新部署和“兩個翻一番”的新要求貫徹落實到今后的經濟工作中去?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當前國民經濟運行的趨勢和亮點,凸顯宏觀調控新變化。其中,增長速度減慢而就業增加、兩個“進一步向好”最為引人注目
今年以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復雜多變,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增多,特別是受國際市場疲軟的影響,我國對外貿易增速明顯放緩,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不少企業都碰到了訂單減少、成本上升和效益下滑等問題。
針對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總基調,適時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擴大內需作為重點,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尤其是5月份以來,集中出臺了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支持實體經濟、扶持小微企業、激發民間資本活力和穩投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國民經濟運行中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和新亮點。
一是經濟增速趨于穩定。前3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7%,保持在年初確定的目標范圍內。從全年看,經濟增長可實現7.5%以上,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首次超過50萬億元人民幣,達到8萬億美元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超過6000美元。
二是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前3季度數據顯示,高新技術產業增長速度加快;節能降耗成效顯著;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有所縮小;農業再獲豐收,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有所提升。這些都反映出結構調整的“倒逼機制”效應日益發揮作用。
三是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前3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24萬人,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同比增加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幅度持續回落,通貨膨脹壓力明顯減輕。10月份,消費價格總水平繼續降低,1.7%的同比漲幅創下了33個月以來的新低。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有所減緩,但并沒有出現類似2008年底、2009年大批農民工失業返鄉的現象,就業形勢總體比較穩定。這是諸多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最出乎意料的,也是我國經濟運行有別于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一個突出亮點。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比較緩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失業率居高不下。我國就業狀況比較好,得益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特別是積極就業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服務業發展提速等結構調整加快的具體體現,也是穩增長取得的豐碩成果。
與以往的高速度相比,近段時期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減緩,這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有人認為中國已由高速增長轉入中低速發展期,還有人稱之為“步入下行通道”。從去年一季度起,我國經濟增長率確實有所回落,但由此作出步入下行通道的判斷,也是缺乏充分根據的。
這次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僅發達國家深受其害,對世界經濟的沖擊也很大。今年一、二季度,美國經濟分別增長1.9%和1.7%,歐元區分別同比負增長0.1%和0.9%,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增速普遍回落。在這種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增長必然受到較大沖擊。加入世貿組織10多年來,國際市場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重要。如今,外需嚴重萎縮形成一個較大的缺口,而擴大內需又要兼顧結構調整,一時不容易補上這個缺口,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勢所必然。能保持目前7.7%的速度已經非常不容易,也是比較快的了。試問,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有這樣高的增長速度呢!
深入分析,即便外需不存在問題,我們也不應當繼續維持以能源、資源的高消耗和生態環境惡化為代價的高速增長。適度放慢增長速度,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客觀需要,而且在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近期我國經濟已出現兩個“進一步向好”的態勢。
一個是經濟內生動力增強,進一步向好。這次穩增長并沒有采取大規模刺激政策,宏觀調控更加重視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重視激發經濟的內生活力,加上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措施,使得經濟增速穩定在7%至8%之間。這是調控方式的重要轉變,也是經濟運行中的突出亮點。再從拉動增長的“三駕馬車”動力結構看,最終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是55%,在7.7%的增長率中拉動了4.2個百分點,表明消費需求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另一個是經濟企穩回升勢頭明顯,進一步向好。從近幾個月主要經濟指標看,投資、消費增長都在穩步提速,作為先行經濟指標的采購經理指數已創13個月新高;9、10兩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7.8%和20.5%,出現了大幅回升;10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1%,11月份提高到7.4%,是今年以來的最高增速。這些積極變化,對于堅定信心,做好下一步經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國內外市場和供給方面出現的重要變化,客觀上要求我國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同時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目標、新部署和新要求。其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包含人民生活指標和經濟總量指標,不僅體現了更加重視提高居民收入、民生優先和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而且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目標,同時又意味著我國經濟從新的起點出發邁上新的征程。
我們一定要看到,眼下不僅國際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內市場也正在發生重要變化。
從國際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居民消費一蹶不振,企業投資意愿下降,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美國失業率近期雖有所下降,但仍處于高位,其房產價格雖局部回升,但整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走出經濟困境尚面臨諸多制約。尤其是歐債危機仍處于高危階段,甚至會向更多成員國蔓延,并加劇銀行業危機,有可能導致歐元區出現財政金融風險與經濟衰退惡性循環的局面。世界經濟復蘇的艱難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預示著未來一兩年難以重現強勁增長。受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影響,全球貿易環境繼續惡化,外需疲軟漸呈常態,保護主義紛紛抬頭,經貿摩擦將此起彼伏且進入高峰期。近年來,發達國家被迫改變負債和過度消費的模式,試圖通過擴大投資和促進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新興市場國家則開始更多地轉向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這邊欲多出,那廂要少進,由此導致世界貿易增長的原有動力不斷減弱。美國、歐盟、東盟和日本是我國最大的幾個貿易伙伴,其進出口低迷甚至下滑的態勢將對我國未來外貿增長造成較大影響。過去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超過20%,今后幾年不僅難以保持這樣高的增幅,連實現10%以上的增長也會相當艱難。
從國內看,近些年我國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直接推動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人們在物質需求繼續提高的同時,對文化、環境的需求明顯增加,尤其是對潔凈的水、清新空氣等生態產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對一般商品需求增強的同時,對公共產品、社會服務的需求大幅上升;在滿足消費數量的同時,對消費質量和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比較典型的是,綠色產品、保健產品和服務產品等廣受歡迎,旅游消費、文化消費和通信消費等增長加快,而住和行等方面的消費增長逐漸放慢,房地產和汽車的市場需求及銷量隨之減緩,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亦明顯減弱,許多行業的產能過剩日益突出。今后一個時期,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費升級加快,國內市場需求必將出現更多的變化。專家預測,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將釋放出64萬億元的購買力,這既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需求,也是一種充滿變化、能不斷催促產業優化升級的市場需求。
從供給方面分析,曾經支撐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勞動力、土地、礦產資源等傳統要素,其供求關系已發生較大變化,價格持續上升,原有競爭優勢逐漸減弱。近年來,土地、礦產等資源供給日趨緊張,勞動力成本上漲較快,部分地區甚至出現“招工難”、“用工荒”。與此同時,環境約束強化,一些地方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近極限,水、大氣、土壤等污染嚴重,固體廢料、汽車尾氣、重金屬等污染持續增加,環境方面的突出事件也在增多。
國內外市場和供給方面的這一系列重要變化,客觀上要求我國產業結構必須作出相應調整。其中,消費需求不僅決定著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而且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強制性力量。不符合消費需求的產品就要被市場淘汰,其生產能力難免出現過剩。從這個意義上講,能不能針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加快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能不能依據國內市場的新變化和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的新情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我們許多行業和企業都面臨著重要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