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海淀區副區長孟景偉(右)在園區企業桑德集團調研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大明確了我國下一階段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并提出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此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會,明確了新時期國家高新區所肩負的新的歷史使命和發展目標,對我國高新區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關村海淀園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未來將如何繼續發揮先行先試作用,率先探索發展,受到各界關注。最近,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新聞發言人孟景偉提出,海淀園未來將重點抓好3項重點工作,實施新興產業領航、創新創業光合、創新能量聚變、內生動力創想、國際合作鏈接5項工程,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本報通過采訪主管國家高新區發展的政府相關部門、研究高新區多年的專家以及在海淀園負責相關工作的領導,從多個維度對海淀園的發展戰略進行深入剖析,以期對海淀園未來發展脈絡進行梳理,為更多國家高新區提供借鑒。
“所謂創新實際上就是人的創新。”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執行官麥特·羅博在今年9月召開的中關村論壇海淀專場上講出了他的創新理念。
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海淀園未來10年的奮斗目標是率先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圍繞這一目標,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新聞發言人孟景偉結合園區發展實際,并在多方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五項工程”,為海淀園未來發展梳理出清晰的脈絡。
“五項工程”環環相扣,貫穿始終
在進一步落實國務院支持中關村“1+6”系列先行先試新政策的基礎上,海淀園力爭在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促進戰略性 新興產業發展、完善區域創新布局、打造人才高地、優化創新環境等5個方面有所突破,重點實施5項重點工程。孟景偉對5項工程進行了詳細介紹。
新興產業領航工程。加快發展導航與位置服務、移動互聯網與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集成電路設計、生物醫藥5大產業領域和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1項綜合產業集群,打造和構建“5+1”專精特新產業集群,重點是引導企業集聚和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鼓勵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組織上下游企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建設中關村移動互聯網產業基地、云計算產業基地等專精特新產業園,培育一批公共研發測試服務平臺,支持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中心等。
創新創業光合工程。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綜合環境,重點在營造政策環境、優化法制環境、搭建公共服務平臺、聚集高端創新要素等方面深入推進,使中關村核心區成為創新創業的沃土。支持社會資本投資設立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新創業服務載體,鼓勵社會機構整合資源,利用多種形式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業空間,支持新興的“科技服務集成商”發展,鼓勵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向天使投資人轉變,支持面向小微企業專業化服務體系發展等。
創新能量聚變工程。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通過鼓勵創業的方式,聚集高端創新資源,促進先進技術與市
場需求、優質產業資源和潛力企業等發生聚變,釋放出應有的經濟價值。重點是進一步釋放中關村科學城的創新潛力,探索試點中試基地培育工作,引導各方資本、人才、技術等資源合力支持“瞪羚企業”快速發展,支持有實力的企業通過技術并購等方式快速做強做大等。
內生動力創想工程。堅持開放的創新文化,營造區域內開放的發展環境,鼓勵原始創新,為中關村核心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重點是繼續培育和發揚“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創新創業精神,吸引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建立一批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中外創業者之間的商業模式、創業模式對話交流,培育一批有“改變世界夢想”的創業企業家等。
國際合作鏈接工程(“雙城”工程)。堅持國際化視野,借鑒美國硅谷、歐盟等區域創新經驗,不斷增強中關村核心區與世界創新集聚區的人才鏈接、資本鏈接、技術鏈接,努力打造全球“創新之城”。重點是加強與美國硅谷、歐盟、以色列等全球創新中心的鏈接,加速形成國際技術轉移集聚區,支持行業領頭企業利用自身優勢搭建對外合作平臺,帶領園區中小企業抱團出海等。
此外,還要將促進文化與科技、金融與產業的融合,貫穿于以上5項工程實施的始終,為中關村核心區自主創新注入活力和能量。
“科技創新”頻頻出招,躋身全球
在美國、歐盟、俄羅斯等國家和區域提出科技創新發展戰略之時,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明確了中關村力爭用10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宏偉目標。同年4月,北京市批復海淀園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諸多科技創新政策在海淀先行先試;2011年9月26日,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要秉承面向世界、輻射全國、創新示范、引領未來”的宗旨。
自2009年以來,北京市海淀區委、區政府積極出謀劃策,先后提出了“核心區就是海淀區、海淀區就是核心區”,“舉區域之力、聚萬眾之智”,一步一步推動海淀園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2011年,海淀園總收入達到8770億元,同比增長24.3%;高新技術企業存量為4142家,約占北京市60%、全國的1/10;創新型企業存量為10300家,占中關村示范區存量企業總量的65%……
把握機遇、總結梳理、轉型發展的思路進一步清晰。今年9月中旬,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隋振江率隊參加“2012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在此之際,海淀園圍繞今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塑造未來經濟”的主題,以隋振江《創新驅動海淀發展》和孟景偉《海淀:戰略性新型產業策源地》的專題采訪為主線,協同海淀區內的微軟亞太研究院、小米手機、德清源、大唐電信、中國技術交易所、創新工場及東升科技園等典型企業和孵化器資源,對海淀的發展環境、產業特點進行了全方位詮釋,同時也向參與達沃斯論壇的全球政要、經濟專家、知名企業家和主流媒體主動展示了海淀區域內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及企業良好的發展態勢。
同樣是在今年9月,北京市海淀區代區長孫文鍇出席了2012中關村論壇海淀專場并發表了《利用海淀創新城區優勢,建設全球重要的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的主題演講,與來自中國、美國、韓國、葡萄牙等國的7位專家學者和來自中外企業、專業機構、孵化器的代表交換了意見。孫文鍇重點介紹了海淀建設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具有的得天獨厚優勢,交流了海淀建設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的舉措,表達了歡迎各位有識之士加盟海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態度。其中,2006年海淀園在全國高新區中率先出臺支持中小企業國際化專項政策的做法與成效,為國內外嘉賓的加盟與合作提供了開放的思路與路徑。
海淀園站在新起點上,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以厚積薄發之勢躋身于全球創新之中。經過20多年發展的中關村海淀園,作為服務國家創新發展和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的試驗田,已經逐步形成了創新展示的載體、企業交流的平臺、與世界接軌的快車道的工作模式,并在實際工作中將內生動力創想工程、國際合作鏈接工程(“雙城”工程)日益顯現出來。
“1+10”政策體系,新新相印
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其中最吸引人們關注的就是率先推行的“1+6”系列先行先試新政策。孟景偉表示,在扎實推進落實這一新政策的同時,今年海淀區又出臺了“1+10”創新新政策體系,安排18億元資金用于支持中關村核心區企業自主創新和產業發展。海淀將統籌利用好18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十百千”企業做強做大和“專特精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支持一批高科技成果加速產業化,不斷鞏固海淀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的優勢地位。
針對中小微企業,海淀制定了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支持辦法。2011年海淀區中小企業創新資金專項共支持項目90
余項,支持資金2620萬元。截至目前,海淀園中小企業達到8000余家,占中關村核心區企業總數的92%以上。
完善企業創業環境,海淀按照“孵化—轉化—產業化”的思路,大力支持創業孵化體系建設。截至目前,海淀區共有孵化器35家、加速器4家、國家大學科技園12家、專業園區12個、產業聚集區11個,涌現出了創新工場、車庫咖啡等新業態的創業孵化機構。截至2011年年底,海淀區在孵企業總數為4416家,累計孵化企業8828家。目前正在積極協調天使投資機構在海淀區推廣“孵化+創投”的新型孵化模式,幫助創業企業成長壯大。
另外,海淀聚焦重點產業,整合全球資源實現創新發展,集中支持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點技術創新項目、重大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支持重點企業通過并購、擴大產業空間等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通過實施“南優北拓”戰略,整合空間資源,打造一批“專精特新”產業園,通過支持“一鎮一園”建設,促進集體經濟“調結構、轉方式”,服務于中關村核心區發展;鼓勵國際創新合作,力爭取得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創新成果,培育一批創新領軍企業,形成若干有國際競爭力的重點產業,從而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創新創業活力。
xxxx孟景偉表示,按照上述路徑發展,到2020年,中關村海淀園總收入將超過 4萬億元,繼續保持在全國高新區中的領先地位;集約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海淀山后產業聚集區土地單位面積產出達到200億元/平方公里以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速達到25%左右,高技術服務業占總收入的比重超過65%;上市企業數量突破300家;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千億元企業、產業帶動力強的百億元企業和高成長的十億元企業;培育一批“專特精新”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小企業。中關村核心區創新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帶動區域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相對2010年下降40 %以上。
中關村海淀園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任務艱巨而光榮。創新是知識的分享,世界科技園區及國際組織所做的跨越公司、跨越國界、建立世界標準、幫助其他人建立標準的經驗,是實現創新的一條重要捷徑。創新會產生新的市場推動經濟發展,也會改善人們的生活,包括當地和全球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