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提出,體現了我國對信息化與工業化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強調信息化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也是從支持生產力到支持生產方式的升級。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我國“兩化”融合不斷深入的10年,“兩化”融合對于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起到了顯著效用,極大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
“10年來,‘兩化’融合不僅大大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產品設計和創新能力,同時還改善了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生產裝備。”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樊會文說,信息化前,我國企業設計一艘大船所需要的圖紙就要堆滿三間房子,設計周期長達一年半。如今用電腦設計,僅僅3個月便能完成設計,還能進行三維展示,極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
“最近1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處于穩定狀態,甚至略有提升,這就是信息化帶動我國工業變大變強的有力證明。”樊會文向記者解釋說,一般來說,如果沒有信息化,到工業化后期,工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會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會非常快,西方很多國家都是這樣。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單位GDP能耗下降,單位GDP人員傷亡率下降以及我國國際工業競爭力的不斷增強都進一步體現了信息化帶來的巨大能量。
據了解,“兩化”融合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單向應用階段,特征是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單向應用,自動化就屬于這個初步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綜合集成階段,特征是信息系統之間互相打通,綜合集成,比如將自動化和管理系統結合起來做到遠程控制;第三個階段是智能工業階段,“兩化”高度融合。目前我國處于第二階段,需要持續大約10年到15年的時間。
與西方發達國家大多在完成工業化以后實行信息化不同,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就出現了信息化問題。雖然當前我國信息化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信息化的成果還沒有發揮到最大。如何根據我國國情,處理好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我國發展必須從現代化全局高度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趨勢,從工業化發展角度看融合需求。大力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是我國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的戰略選擇。
與以往不同的是,十八大在“兩化”融合方面突出了“深度”二字。對此,樊會文表示,這個“深度”應當是兩方面的,既包括信息化應用水平高,也包括信息化普及范圍廣。對一個國家來說,深度是必要的,但是廣度更重要。在信息化方面,大企業往往做得更好;而中小企業由于成本問題,信息化普及率較低。如何幫助中小企業完成信息化改造將是政府今后工作的重點。
“既要注重深度更要注重廣度,既要注重大企業的經驗,也要重視中小企業的困難。既要注重城市的信息化,也要注重農村的信息化,否則數字鴻溝越拉越大。”樊會文說,推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重帶動信息產業的發展,信息化過程中要盡量采購自主產品。只有把自己的產業培養起來,信息化才可持續。
此外,“兩化”融合還應當盡量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多加強制度建設、經驗示范與推廣,而不是直接干預。
黨的十八大順利召開,將“兩化”融合再次帶上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也給企業發展、產業升級帶來了新機遇。“下一個時期里,‘兩化’融合程度將持續提高,高水平的應用會越來越普及。信息技術的應用會導致企業的生產方式發生變化,會出現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等新型的生產方式;企業的組織方式也將發生變革,管理結構從金字塔走向扁平化;制造業將進一步服務化,出現智能工業,包括生產過程、生產裝備、生產產品的全面智能化。”樊會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