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在拉動內需增長的各項因素中,互聯網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植根于信息時代的“互聯網+內需”模式,正在幫助大量中國企業實現從“外”向“內”的轉型,并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互聯網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滲透顛覆才剛剛開始。
今天,我們向讀者報道3個微觀企業的案例。這些企業都是利用互聯網機遇創新經營、挖掘消費市場潛力、實現轉型升級的典型案例。其中,有的是傳統外貿企業成功轉向國內市場,有的是年輕創業者努力打造自主品牌,也有的是傳統企業開拓出新的市場增量。總之,都是借助電子商務實現商業模式轉型的生動案例。
曾有專家提出,進入21世紀,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夠在較長一段時期快速發展壯大,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讓大量中國企業能夠全面融入全球產業鏈,擁有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
但這種“WTO+外需”模式的弊端也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出來,如“過度依賴海外市場容易導致需求不穩”、“技術含量不高、產業低端化,導致企業無品牌、無渠道”等。此輪國際金融危機中,這些問題進一步暴露。許多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持續面臨發展困境,難以有效開拓國內市場,均與此有著緊密關系。在這種背景下,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對推進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自2007年至201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8.9萬億元增長到18.4萬億元,年均增長19.9%,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在拉動內需增長的各項因素中,可以發現,互聯網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點,無論是通過“雙11”網購市場的井噴,還是阿里巴巴集團近日公布大淘寶交易額突破1萬億元,都得到清晰體現。國際咨詢機構IDC曾預測,到2015年,中國網絡購物交易額將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7%。從目前看,這一預測已顯得保守。
電子商務能夠極大地推動創新,甚至顛覆傳統商業模式。微觀企業層面的商業模式創新,是宏觀經濟的重要活力源泉,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今天的這些案例中能看到,互聯網之所以能幫助企業在挖掘消費潛力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因為它在采購、生產、營銷、推廣等方面,有著傳統商業模式難以企及的優勢:在營銷環節,互聯網低成本、跨地域的傳播特點打破了買賣雙方的信息溝通不對稱,打破了銷售在空間上的區域限制,打破了銷售時間的限制。在生產制造環節,互聯網能夠幫助企業憑借數據等可記錄追溯優勢,對生產環節進行改造,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高效、個性、精準地互動。總之,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出現,能夠幫助企業更加便利地尋找銷售渠道,更大范圍地拓展市場,更加精準地把握顧客心理,使企業在工業化時代形成的規模化生產,能對接市場小批量、個性化需求趨勢。
植根于信息時代的“互聯網+內需”模式,正在幫助大量中國企業實現從“外”向“內”的轉型,并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釋放居民消費潛力,逐步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互聯網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滲透顛覆才剛剛開始。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不斷成熟,傳統“工業時代”的商業流程將被數據所驅動改變,越來越多基于信息時代的商業模式和分工協作體系將被確立。對于正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國經濟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