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今日視點
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本月完成了一份世界制造業發展報告——《制造業的未來:全球增長和創新的新時代》,在日前著名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舉行的研討會上,該所所長詹姆斯·馬尼卡介紹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制造業的優勢:產值大,創造的就業機會多
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制造業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在制造業年均增長率方面,發達國家約為2.7%,較大的發展中經濟體為7.4%。目前制造業產值占全球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額的16%,全球出口總量的70%為制造業產品。另外,在主要的發達經濟體,制造業為商業研發貢獻了90%的資金來源,成為產品技術創新和提升行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柱。在貿易方面,汽車、制藥等創新性產業每年為發達國家創造了7260億美元的貿易盈余;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則為發展中經濟體對外貿易帶來了巨大盈余。
目前,制造業為世界各國提供了4500萬個就業崗位,占總就業崗位的14%。但麥肯錫研究所的最新研究發現,當代制造業與服務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許許多多的服務業崗位其實是由制造業創造出來的,因此,制造業創造的就業崗位事實上要遠大于我們眼前看到的數據。如美國的制造業除了在生產領域提供了700萬個就業崗位外,實際上還為服務業提供了900萬個就業崗位,這也因此成為美國政府提出振興制造業的主要原因。
全球制造業競爭激烈:美國居首,中國逐步趕超
近30年來,世界制造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以美國、日本和德國為前三甲的格局被中國打破,而且韓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一大批新興國家后來居上,躍居世界制造業大國行列。
研究顯示,以制造業總增加值進行排序,美國依然處于世界第1位,但近10年來競爭力明顯下降;日本于上世紀90年代取代德國世界第2的位置,中國則于2010年取代日本成為新的世界第2。目前位列世界前5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和意大利。值得一提的是,最近20年來,制造業發展較快的韓國和印度在世界排位分別由1990年的第11位和14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7位和10位;而印度尼西亞則由2000年的第20位,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第13位。
麥肯錫的研究人員根據制造業產品使用特性將制造業劃分為5大類,即本地市場需要的全球創新型產業,如化學、制藥、交通和電氣設備等;研發投入較少的地區加工型產業,如橡膠、塑料、金屬制品和食品加工等行業;能源與資源密集型產業,如木材加工、造紙、煉油和核電;需要世界領先技術與創新成果的產業,如計算機、半導體和電子、醫藥和光學設備等;面向外貿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皮革、家具和玩具制造等。
這5個方面的制造業分別占全球制造業總增加值的34%、28%、22%、9%和7%。研究顯示,近30年來,盡管美國一直居于全球制造業領先地位,但近些年,其領導地位受到了中國的挑戰。目前,在上述全部5個制造業領域,中國領先的已經有3個,美國只在第2和第4兩個領域保持領先。
未來制造業的發展態勢:市場格局發生變化,技術創新引領產業競爭
隨著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制造業在各國產業結構中所占份額也在不斷變化。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制造業在一個國家的就業和總產出中所占份額會迅速增加,占該國GDP的比重甚至會達到20%—35%。但在跨入中等收入行列之后,服務業得到持續發展,而制造業因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及產品技術競爭加劇,在就業和產出兩個方面所占份額將呈現下降趨勢。
馬尼卡指出,變化中的需求和技術創新將成為推動未來制造業發展的兩大動因。首先,發展中經濟體將不再僅僅是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而正在發展成為關鍵的制成品市場。“到2025年,今天的發展中經濟體將成為全球制造業產品的主要市場。這為那些能夠了解新消費者需求的制造商創造了巨大商機。”
其次,擁有先進材料、信息技術和生產能力,并運用正確的知識和管理技能的公司和國家,將找到贏得全球市場競爭的新方法。研究指出,以碳纖維、納米材料等為代表的新材料技術正在改變產品設計和生產的理念,加之新的節能和環保技術、自動控制技術、3D印刷和先進鑄模技術等新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將極大提高制造業產品的創新能力和行業競爭力。“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對未來制造業的發展都需要尋求新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不斷增強創新能力,保持其競爭優勢。”(本報華盛頓12月5日電)
《科技日報》(2012-12-08 二版)
(中國科技網)
本篇文章來源于 科技網|www.stdaily.com
原文鏈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12/08/content_549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