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
在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加快轉變,“貼牌大國”向“品牌大國”穩步邁進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
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報告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說明了我們黨對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高度重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內涵豐富,目標明確,是我們黨立足我國發展階段和實際、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黨對當代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為新時期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對凝聚社會共識、推動把我國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具有重要作用。
推進創新驅動,十年足音鏗鏘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的科技事業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科技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十年來足音鏗鏘。
早在2003年3月22日,新一屆國務院組成后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著手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在2006年1月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上,中央提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全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在這次會議上部署實施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對我國今后15年的科技發展作出了全面規劃和重點部署。
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調,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在今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央提出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強調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科技體制改革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及早部署、抓緊落實。
10年來,伴隨著科技創新戰略地位的凸顯,我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科技實力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一位,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居世界第二位,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三位,國際科技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居世界第七位,已經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大國。10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奮發有為,協力攻關,實施了重大科技專項和一系列科技計劃和工程,取得了載人航天、載人深潛、超級計算、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蕩、超級雜交稻等一批重大成果,一些重要學科領域進入世界科技前沿,一支勇攀高峰、攻堅克難的科技人才隊伍迅速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快速成長。
十年自主創新,十年實力彰顯。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關乎全局長遠,內涵豐富深刻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乎我國發展全局和長遠。我們要從全局高度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一是應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放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來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是適應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迫切要求。當前,世界范圍內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突破。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的深度融合成為當代世界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加快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為國家戰略,各國圍繞科技創新的競爭與合作不斷加強。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更加主動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開辟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空間。二是應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放在推動轉型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來理解。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經濟結構問題已成為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十分迫切。如果沒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最根本、最關鍵”的力量,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努力在科技改革發展上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充分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活力,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創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具體看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深刻、豐富的內涵: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重要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最關鍵的是要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既要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中找準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必須堅持把以人為本貫穿科技工作始終,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科技創新成果,讓廣大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舒適、更安全、更幸福。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國家創新體系。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人才為本。要善于發現青年人才,積極培養青年人才,大力提攜青年人才,要建設好學術梯隊,放手使用優秀青年人才。
報告提出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的條件下,我國同世界科技聯系日益緊密,互動和依存不斷增強。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面向全球整合創新要素、面向全球進行組織和管理創新、面向全球創一流品牌。
目標宏偉清晰,任務具體明確
按照中央《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具體規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我們扎扎實實完成以下任務:
——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企業研發投入明顯提高,創新能力普遍增強,行業領軍企業逐步實現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與國際同類先進企業相當,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充分發揮大型企業的技術創新骨干作用,培育若干綜合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的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集群。
——推進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適應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提升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上取得重要突破。加快建設若干一流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和研究成果進入世界同類科研機構前列;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一批優勢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完善國家創新體系,促進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協調發展,強化相互支撐和聯動,提高整體效能,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
——改革科技管理體制,推進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改革,形成激勵創新的正確導向,打破行業壁壘和部門分割,實現創新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加快高素質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加強科學道德和創新文化建設,完善保障和推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擴大科技開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