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主持人:吳佳珅(本報記者)
嘉 賓:張景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理事長)
馬俊如(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彭志強(盛景網聯咨詢培訓集團董事長)
■ 對話背景
2012年下半年,中國經濟緩慢下行,美歐債務危機重重,在這個歷史時刻,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之下,中小企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關鍵時刻,中國成長型企業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正在迎來彎道超越的歷史性機遇。
最近,“2012年中小企業創新論壇”,邀請了國家科技部、國家科委研究中心等部委領導以及投資界、企業界的部分專家代表,以科技和創新為主題,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近200名中小企業的創業者、企業家進行分享與對話,在創新理念、創新方法等方面全面提高中小企業的創新意識。
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成長型企業代表。中小企業該如何去發展創新?在中小企業的成長中,創新扮演了何種角色?中小企業創新的難點在哪里?
創新并非依靠大投入和大設備,而是依靠人的思維
主持人:為什么說中小企業是創新的源泉?
馬俊如:第一,大企業在積累了雄厚的資金以后,往往會在需要創新時瞻前顧后,懼怕承擔失敗的風險,擔心不按常理、不循規蹈矩而產生差錯,會嚴重影響企業在客戶心目中的形象,并降低企業的社會信譽。所以大企業往往出手謹慎保守,反倒是中小企業敢拼敢闖。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就是這個道理。小企業沒有思想包袱,因此,世界上有名的創新突破很多都是從小企業涌現出來,小企業通過顛覆性創新而打敗大企業的例子比比皆是。
第二,從創新的氛圍來說,中小企業也具有獨特的優勢。大企業有自己的流程和規則,有既定的管理制度,目標、流程、考核、績效,這一整套管理體系都是按部就班進行的。而小企業里沒有那么多復雜的流程,沒有那么規范的系統,反而少了很多的條條框框,少了很多的束縛與限制。創新是人的思維突破,是智慧火花的碰撞,是靈感爆發的過程。首先要思想解放,然后才可能靈感爆發。因此,小企業相對自由,束縛少,更容易實現創新。
在研究國外中小企業創新之路的過程中,國外的創新大多源自汽車庫。以至于中國人總是迷信人家的汽車庫里是不是住著神仙。為什么外國人在汽車庫里的發明創新就取得了成功呢?創業伊始,資金不足,還可能不被認可,甚至會挨罵。所以,創業者在起步時大都用最簡單、最省錢的方式來實現創新。創新不是靠大投入、大設備就能實現的,靠什么?靠的是人的大腦、人的思維。
那么中小企業該如何順應時代去發展創新?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在當今時代,創新概念已經拓展,企業畢竟不是大學,不是研究所。研究所可以研究新技術,探討新理論,而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企業創新可以把新的想法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最終實現營利。也可以在原有的技術基礎上,走一條新的道路來實現商業價值,這也叫創新。這種創新靠什么呢?有兩條路徑:第一條是要應用別人的技術,自己沒有發明技術,而是知識產權的轉讓。把知識產權購買過來,利用新技術、新發明生產新產品,使企業達到創新發展的目的。另外一種,是企業用不著購買新技術、新發明,可以在原有的老產品上開發新的功能,把一些新技術應用在老產品上,使其更貼近市場需要,貼近用戶需要。這也是一種創新。
技術溢出和低收入陷阱是創新中兩大難題
主持人:創新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么對于中小企業來講,創新的難點究竟在哪里?
張景安: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關系到中國未來,是一個關鍵的環節。同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關系到創新,與自主創新的關系極大。目前,自主創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一點需要強調,即其發展要遵循產業發展規律,也要遵循創新的規律及方法,要有創新的文化做支撐,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新興產業。中國政府決定走自主創新之路,只有自主創新,才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經濟大國才能成為經濟強國,中國制造才能走向中國創造。所以,自主創新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聲,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創新驅動,結構調整,內生增長,綠色可持續發展。
關于技術溢出問題和低收入陷阱問題,是我們創新中遇到的兩個問題,實際上是兩個極端。一個是中國不用創新,靠人家技術溢出就行了,依賴它國技術就行了,一個是錢不夠再努力也不行。第一個問題是有人用改革初期我們與發達國家差距大的時候,引進經驗來套我們現在的技術創新與發展,這是完全脫離實際、脫離世界市場競爭的一種幻想,等著天上掉餡餅,是不可能的。第二個是世界銀行2006年的報告,認為中國勞動成本上升,失去了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同時又沒有錢搞高端的技術研發,就會掉到陷阱里上不來。
我認為這也是脫離了中國發展的實際。我們現在擁有強大的制造業,在發展和競爭中,不失去中國制造,就不會掉到陷阱里,中國制造的雄鷹早晚會插上中國創造的翅膀展翅飛翔。
我在調研中發現我們的創新中有一個弊病,三個難點,四多四少。
一個弊病就是前些年合資取得了成功,嘗到了甜頭,同時也帶來了惡果。就是模仿,形成了習慣,外國做什么,什么熱門就做什么,看外國人臉色搞創新,看領導臉色搞創新是不可能有真創新的。行政化急功近利和投機心理都不可能產生創新火花。做科研項目剛開始就要成果,做產品剛開始就要產業化,習慣于短平快,只顧眼前利益,急功近利,這個弊病亟待克服。
創新有三個難點,一個是壟斷,據調查,28個行業21個已被跨國公司壟斷,壟斷阻礙創新,壟斷早晚要出問題。二是融資難,大量的軟件公司得不到融資而半途而廢,三是知識產權問題。創新存在四多四少,面向國內的多,面向國際的少。考慮眼前的多,考慮長遠的少。模仿山寨多,獨創少。創業多,創新少。很多創業公司沒有實質性的創新,創新有其規律和方法,用山寨的辦法搞創新,喊得再響,做出來的是山寨還不是創新。走在別人前面,做別人沒有做過的新產品新工藝首次成功才是創新。
真正的創新成果是完全出乎人的意料的,看了覺得驚奇、沒有想到的成果才是創新。我今天要特別強調的是,低成本模仿,山寨文化與品牌文化是沖突的,相悖的,創新絕不可能靠山寨可以獲得,沒有創新文化,創新是不會從天而降,也不可能持續。
打造中小企業創新服務平臺
主持人:如今,“中國創造”這個詞被頻繁提及,您如何看待“中國創造”這一現象?
彭志強:中國企業在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過程當中,需要本土的世界級智力服務企業的支撐。數量眾多的中國本土中小企業要發展和成長,需要有本土的咨詢公司去服務,去幫助他們完成轉型升級。
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創新科技大會上,國家明確提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媒體以“企業、企業,還是企業”為題進行了大幅報道。未來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大量的中國企業會成為世界性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求我們本土的智力服務機構能提供世界級的服務,他們本身也應是世界級的。
這一方面是說本土的世界級的智力服務機構助推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和成長,反過來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和成長,又助推了這個智力服務機構本身的發展和成長。
主持人:據了解,你們在今年8月成立了創新研究院,并明確提出打造中小企業創新服務平臺的目標定位。為什么要提出這樣一個定位?
彭志強:當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時,就需要有一個機構把這些要素整合起來,盛景就擔當起這樣的角色——打造企業創新的平臺。我們未來是希望打造中國中小企業服務平臺,或者叫中小企業服務門戶。從某種意義上,我們是要做一個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生態系統。盛景所服務的對象一直定位于成長中的中小企業,這個群體是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也是最有創造力、最具成長性的群體。
《科技日報》(2012-11-30 七版)
(中國科技網)
本篇文章來源于 科技網|www.stdaily.com
原文鏈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11/30/content_546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