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倉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倉儲業的傳統經營方式還沒有根本性改變,倉儲自動化、標準化與信息化管理仍處于較低水平,造成我國流通企業商品庫存時間過長、占壓資金過多。2007至2011年,我國物流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8.2%下降到17.8%,而保管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卻由5.8%上升到6.1%。
繼1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降低流通費用10項政策措施后,商務部公布《關于促進倉儲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引導倉儲企業由傳統倉儲中心向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物流服務商轉變。
為加快倉儲業轉型升級,《意見》明確,在服務方面由倉庫出租向倉儲管理、庫存控制、加工包裝、分揀配送、質押監管等多功能增值服務發展;在技術方面由平面堆放、人工操作向立體化存儲、單元化作業、機械化與自動化操作發展;在管理方面由分散、粗放式經營向精益化、標準化與信息化發展。
用五年左右時間,實現加工配送率達到40%,倉儲服務達標率提高到40%,立體倉庫的總面積占倉庫總面積的40%;倉儲企業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商品庫存周轉速度明顯加快,流通環節倉儲費用占商品流通費用的比率顯著下降。
《意見》提出了促進倉儲業轉型升級的六大主要任務:
(一)支持倉儲企業創新經營模式。鼓勵倉儲企業適應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要求,開展供應鏈庫存管理、加工包裝、分揀配送等供應鏈一體化服務。鼓勵倉儲企業通過聯盟、重組、托管經營等方式,發展網絡化倉儲配送。支持有條件的倉儲企業規范開展質押監管等供應鏈融資監管服務。
(二)引導倉儲企業推廣應用新技術。大力推廣集裝技術和單元化裝載技術,提高倉儲作業效率。推廣應用條形碼、智能標簽、無線射頻識別等自動識別、標識技術和貨物快速分揀技術。加強倉儲技術裝備的研發與推廣,鼓勵企業采用倉儲配送、裝卸搬運、分揀包裝、條碼印刷等專用技術設備。
(三)加強倉儲企業信息化建設。支持倉儲企業購置或自主開發倉儲管理信息系統,有條件的倉儲企業要積極應用物聯網技術。支持倉儲企業與連鎖企業、電子商務企業、生產企業等建設信息對接系統,實現數據共用、資源共享,提高倉儲企業的供應鏈服務水平。
(四)提高倉儲企業標準化應用水平。指導倉儲企業在倉庫建設、倉庫設計、倉儲服務、倉儲作業績效考核等方面采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加大標準推廣力度。支持倉儲企業進行技術設施、設備的更新改造。鼓勵倉儲企業使用標準化托盤,積極參與托盤共用系統建設。
(五)鼓勵倉儲資源利用社會化。鼓勵倉儲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倉儲聯盟、共同配送、管理外包、建設倉儲資源交易平臺等方式,有效提高倉儲設施利用率。鼓勵企業內部倉儲設施對外開放和經營,整合倉儲資源,促進倉儲資源社會化。
(六)加大冷庫改造和建設力度。適應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要求,指導企業對現有冷庫進行技術改造,并利用先進技術建設現代化冷庫,促進我國冷庫由原來大批量、小品種、存期長向小批量、多品種、多流通形式轉化。加強冷庫系統管理,提高運作效率,鼓勵節能減排。
為確保上述目標的實現,《意見》提出系列保障措施。
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方面,《意見》提出要加快出臺行業管理部門規章,規范倉儲業經營秩序和企業經營行為。進一步加強行業指導,提升行業發展水平。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研究出臺倉儲設施改造、信息平臺建設等方面的財稅政策,引導倉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此外,我國將建立健全倉儲市場監測指標體系,通過倉庫租金、倉庫利用率、行業發展指數等信息發布,引導倉儲市場的有序競爭與協調發展。完善倉儲作業規范、服務規范、安全規范、質押監管業務規范等標準體系。統一倉儲、運輸、配送等環節的計量標準、技術標準和數據傳送標準等。
分析人士指出,加快倉儲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倉儲企業由功能單一的倉儲中心向功能完善的各類物流配送中心轉變,是降低社會庫存、提高流通效率的重要途徑。但是,要解決物流成本問題,還需要多管齊下,從內外一起著手解決問題。不僅要解決物流成本外部環境問題,而且物流企業也要立足于自身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提升機器化、自動化水平,千方百計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