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能源車市場遲遲未能開啟,不但令車企進退失據,亦令相關電池廠商受挫。作為新能源車的核心,動力電池技術路徑選擇上,一度存在爭議。那些跟隨政策迎風起舞的企業們,往往高估了政策效力,低估了技術突破的難度,最終要為政策糾偏埋單。
包鋼稀土十年顆粒無收
不會停產,而且還會繼續擴大產能。
12月12日晚,內蒙古稀奧科鎳氫動力電池公司(下稱“稀奧科”)總經理李金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作了如上表述。
如果從1999年籌備項目之日算起,包鋼稀土進軍鎳氫動力電池領域已達十余年,但其實施相關項目的子公司稀奧科直至2007年才開始生產合格產品。雖然其間對生產線幾度改造,但時至今日,稀奧科仍在虧損中。
對此,行業人士稱,稀奧科的這條生產線轉去生產別的可能性不大,但“新能源車賣得不好,私家車又不用,沒需求,電池就沒有銷路”。
歉收
資料顯示,稀奧科最初是包鋼稀土與美國幾家企業共同投資成立的合資企業。2011年4月,美方同意在接到25萬美元的補償后,退出其所占股權,包鋼稀土實現對其100%持有。
按照稀奧科的官網介紹,公司有年產700萬只D型鎳氫動力電池的設計生產能力。但其生產線幾經改造,耗費大量資金,并沒有獲得好收成。
包鋼稀土進軍鎳氫動力電池領域雖然可以追溯到1999年,但稀奧科在2007年以前一直無法正式投產。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包鋼稀土在鎳氫動力電池生產線上至少投入5.64億元(以截至2002年底投入金額5.04億元加上支付日本方改造費用5900余萬元估算,不包括發生的其他費用)。而此時的稀奧科已連續虧損,原因是,稀奧科電池的產品還處于市場開拓階段,因生產未達到設計產能導致單位產品成本較高。
到了2009年,包鋼稀土不得不再次對稀奧科生產線進行改造,以達到生產混合動力汽車用鎳氫電池目標。但改造后的生產線運行情況和項目盈利情況仍不理想。
“目前還在虧損,但虧損額度已經在縮小了。”12月12日,李金華對記者說,上述改造已經完成,但產量還不是很大。
在業內人士看來,稀奧科的生產線經過改造后,鎳氫電池這塊也有部分出口到美國做配套電池,“國家沒有補貼,國內哪個汽車廠家用呢,老百姓也沒法承擔”。
李金華也稱,國內市場確實沒有起來,“生產出來沒法賣,(因為)沒有哪個汽車廠能夠批量銷售”。
據了解,稀奧科生產一直未中斷,國內的市場小,主要是出口歐洲、美國等地區。“因為市場消化不了那么多。”稀奧科銷售部人士如是稱。
賭前景
在北京宏福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吳建民看來,鎳氫電池,主要是國家支持力度不夠,“國家現在把主要支持(力度)放在鋰電池這塊了”。
目前,國家在大力整治鉛酸電池的同時,對鋰電池的發展似乎更有偏愛。“從發展角度看,鋰電池更有優勢,同樣的體積下可以儲存更多的能量,從國家層面是要鼓勵有前景的東西。”稀奧科儲氫合金公司一位管理層向記者表示。
反觀鎳氫電池,雖然從1994年就開始發展,但目前國內做混合動力電動車的還比較少,國家又沒有相應補貼。“雖然(稀奧科)能力在那放著,但是市場需求不旺盛,它沒辦法鋪開生產,電池就沒有銷路。”
在上述管理層看來,國家如果支持新能源車用鎳氫電池,這是個很大機遇,但“如果不在這塊投入,過個十年八年也就死了”。
鎳氫電池企業并非沒有機會。跟鎳氫電池相比,鋰電池雖然能量比較大、重量較輕、體積比也比較大,其安全性能到現在沒有徹底解決。“除了安全性能,目前鋰電技術專利掌握在日本人手里,現在突破不了。”上述管理層說,鋰電池還只是概念的東西,不像鎳氫電池可以大量產出。
這讓李金華看到了希望。“鎳氫電池技術很成熟,不存在安全問題。”他說。
李金華認為,鎳氫電池未來仍有前景,“現在國家政策不明確,未來新能源汽車規劃2012年到2020年出來了,鎳氫(企業)馬上就會好起來”。
12月12日,他明確表示,稀奧科未來不但不會停產,而且還會擴大生產。
不過,李金華的這一判斷,頗有放手一搏的味道。因為時至今日,國家在對鎳氫電池和鋰電池的最終選擇上仍存爭議。“前三四年,大家都上鋰電池,后來國家政策的風向有點轉了,說是鋰電池可在特定條件下發展,對鎳氫電池是鼓勵發展,但還要看最終傾向。”上述管理層說。
在接受采訪時,吳建民說道,國家如果補貼鎳氫電池企業,不只是稀奧科,國內很多其他電池企業都會上的,“現在稀奧科的技術在國內排不上,像比亞迪、科力遠比它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