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款、高庫存、質保期將近……諸多難題同時爆發,風機零部件供應商遭遇風電有史以來的最大考驗。
同樣是在新國展,同樣是初冬季節,2012年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顯然比往年冷清了很多。且不說參觀人數驟減,就連各參展商借此發布的新產品都少了很多,只有零零散散的一些國外配件商推出新產品,國內的零部件供應商們幾乎集體沉默。
“行情太差了,我們公司的未收欠款就高達4個多億。”某塔筒制造商的銷售負責人抱怨道。
湘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一向是風機電機的主要供應商,其項目經理周錦也直言,今年的訂單比往年低了將近一半。
大企業況且如此,小企業又如何抵御這場風機危機?“這樣拖下來會導致什么?整個產業鏈的財務危機!眾多的中小企業會最終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倒閉。”上述銷售負責人表示。
高額欠款已成風電行業的慣例,正如龍源電力集團可再生能源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吳金城所說,國家欠開發商的,開發商欠整機商的,整機商欠零部件供應商的,最終受擠壓的還是零部件供應商。
除了高額的欠款,更令供應商們頭疼的是,整機商不按合同提貨,導致不得不積壓一批批產品,而這些產品由于型號不通用又無法再轉賣給其他整機商。
難題總是接踵而來。自從2008年我國風機大發展開始,很多零部件的五年保質期即將結束,在這個敏感的當口,更換零部件成為風場業主們集體的選擇,而這種更換對零部件供應商們來說甚至是致命的。
“國外很多風機供應商因此而破產,因為他們所做的預算里是沒有加入大批更換這項的。”有著豐富海外經驗的Romax公司風電場資產管理研發部經理馬小芹直言道。
種種跡象表明,風機零部件供應商,這個龐大的群體正遭遇著有史以來最為寒冷的冬季,一場“被洗牌”在所難免。
當欠款成為一種習慣
當前,一則華銳風電(601558)裁員風波的事件被拋出,緊隨其后的是數不清的質疑和追問,很快欠款問題被拎了出來,華銳2012年一季報顯示,其營收賬款已達到121億元,而應付賬款同樣高達約101億元。
“現在包括國內數一數二的大企業在內,幾乎所有的客戶都有欠款。其實很多大企業并不是沒錢,就是因為這個行業欠款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上述塔筒制造商銷售負責人抱怨道,“整機商的結算方式越來越超出我們的底線,有的付個預付款就拉走一堆設備,剩下的款項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支付了,我們現在的利潤水平甚至不如直接把錢存在銀行里來得快。”
這種惡性的模式,還催生了另一個問題——高庫存。“我們在河北省有個項目,兩年了一直不提貨,沒有辦法,只能等。也有人問過我為什么不拿著合同起訴他們,如經法律途徑,以后國內市場將更難做。”上述銷售負責人說。
其實,他口中的更難做,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在國內的投標項目有一條規定,如有訴訟記錄就相當于一個污點,不管是被告還是原告,對以后去投標就會受影響,“為什么華銳不去正面和超導打官司,原因就在于此,以后在國內和海外的投標資格都不具備了”。
在這種瀕臨崩潰的鏈條下,很多企業已經不得已轉賣了資產。比如,三一集團位于張家口的葉片廠就地解散,180名員工只剩了4名收拾殘局;蘇司蘭天津公司轉賣給了中國電力新能源公司;歌美颯的葉片廠關閉了,維斯塔斯的葉片廠也轉賣了……
采訪中,湘電風能坦言,其雙饋風機用的電機也減產近一半,現在連“3331”(即首付款30%,進度款30%,發貨30%,10%留兩年后再結算)的付款模式也難成行。
其實,這種欠款窘境是可以預料到的。去年,整機商就出現了財務危機。吳金城說:“很早之前,華銳的一位副總曾說,去年華銳的資金流是負50多億元。”
那么,為什么在這種很明顯的信號下,供應商們不去提前預防?
艾默生大中華區風能產品線副總裁崔益彬一語中的:“很多企業告訴我,他們現在很賺錢,并聲稱其收入有幾個億,當我問到成本時,他們說唯一的成本是付給銀行貸款的利息,剩下的都是利潤。難道借銀行的貸款不用還本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