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外部需求下降和貿易伙伴政策收緊將成為我國化工進出口貿易雙重桎梏,行業進出口貿易形勢不容樂觀。
在2011年我國3.64萬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中,無論是進出口總額、出口額還是進口額,新興市場在對華貿易中所占的份額都超過了50%。可2012年下半年以來,新興市場經濟體宏觀經濟運行波動劇烈,經濟增長失速,資本大規模外逃。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這一態勢的持續將對中國化工行業2013年的進出口貿易產生巨大影響。
“我國化工進出口產品結構存在很多問題。”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李中說,“我國一些化工產品的出口分布情況與世界上該類產品的主要進口國分布存在很大差異,出口市場的空間差說明我國化工產品在出口策略上還有待改善。此外,我國出口的化工產品主要是資源、能耗、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則是高端化學品。這樣的進出口結構很容易受到國際上如碳稅等政策的約束和限制。”
“除了碳稅外,我國貿易伙伴的相關政策也在收緊。”梅新育說。
全球貿易預警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2012年6月,全球共啟動貿易保護措施2430項,其中涉華貿易保護措施1144項,占47.1%。1979年~2012年6月,在全球對華發起的1530起貿易救濟調查中,化工行業案件以371起居首。“中國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最大的受害者,而化工是重災區。”梅新育總結。
內部發展環境的不利,對化工外貿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非理性維權讓化工產業格外受傷。”梅新育指出,在近年來頻發的社會公眾環境維權中,化工行業受打擊最大。人們“妖魔化”化工行業,嚴重擠壓了化工未來的發展空間,可能成為貿易發展的基本障礙。
出路在何方?李中認為,化工行業迫切要做的就是轉型升級。“產品應該由短平快向長尾經濟轉移,更多地關注高端精細化學品和專用化學品,改變進出口的產品結構”。
對公眾的非理性維權,梅新育認為,保護環境是應該的,但應該建立在科學認識的基礎上,而非以訛傳訛。李中說:“化工行業對社會的貢獻必須得到認可,應該解決好化工行業發展空間的問題。”(張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