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系英國金融時報旗下刊物。在其近期評出的“2011/2012年度亞太十大最佳外商投資戰略城市”中,成都進入十強,是唯一上榜的中國內陸城市。如今,卞成剛說,“如果滿分是10分,我會給成都打滿分。”
在青年經濟學家、成都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局長湯繼強看來,正是從2003年英特爾落戶成都后迅速產生“蝴蝶效應”,成都IT產業已經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彎道超車”。“我們還需要從產業崛起、創新發展、開放合作等多個方面做實產業鏈,做好IT第四極,爭取第三極。”湯繼強說。
貝瑞特的選擇
“英特爾在落戶成都前,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完全就是‘缺芯少魂沒面子’的局面”,湯繼強自揭家底。十多年前,從事電子信息和電子商務產業的只是幾家“國”字號的企業,成都既缺少芯片制造,也沒有相應的軟件設計,更缺乏拿得出手的產品。在IC設計、芯片制造等產業中,成都雖然擁有眾多科研院校,有研發基地和人才優勢,但由于缺乏重大產業項目支撐,缺乏帶動產業的龍頭企業,產業發展互動效應不足,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而在這一方面,不論財力還是技術都有較高要求,地方政府雖有心扶持,但力有不逮。
但時任英特爾董事局主席的貝瑞特還是選擇落戶成都。他的回答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成都具有獨特的戰略地位、出色的教育體系、大量訓練有素的員工,更重要的是成都日益優化的投資軟環境和較高的文明程度。英特爾的“空降”,成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真正拐點。
尤其在2008年“5·12”大地震后,貝瑞特按原計劃在當年6月訪問成都,并表示將在成都繼續擴大產能與規模。“我們相信,這場地震絕不會動搖英特爾在成都做大的決心!”如今,在成都主要干道的候車亭燈箱廣告上,仍然隨處可見這位成都市榮譽市民的笑容。
從2009年開始,英特爾陸續將其在上海近60%的封測業務產量轉移到成都,工廠的規模擴大到3500人以上。其在成都的投資額從2003年的3.75億美元增加到6億多美元。目前,全球50%的筆記本電腦所使用的CPU都產自英特爾在成都的工廠,因此英特爾在成都的發展也將對其全球業務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卞成剛這樣說:“我們目前是英特爾全球布局中芯片組和移動處理器的領先生產基地。英特爾的所有新產品都首先在這里進行測試。”
“立體構建”產業鏈條
“我們發現成都確實硬生生打造了一個完整的IT產業鏈。”英特爾中國執行董事戈峻稱。
在湯繼強看來,英特爾西進落戶成都,是世界IT產業轉移中國西部的一個標志性事件,“產業向心力可以在成都產生資金聚集、產業聚集和人才聚集,帶動西部高新產業和經濟發展,最終在成都形成一個巨大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增長極。”
事實上,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產商,英特爾落戶成都后迅速產生“蝴蝶效應”,吸納了國內外有關芯片業上下游企業到成都辦廠,包括集成電路設計、研發、芯片封裝測試等多個方面。目前成都已聚集起友尼森、摩托羅拉、愛立信、微軟、中芯國際、菲尼克斯、瑞特克斯、美國芯源、達爾科技、安捷倫、諾基亞、阿爾卡特、華為、富士通、飛思卡爾、凌成等中外電子信息產業巨頭。成都集成電路產業總投資超過30億美元,企業近百家,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伴隨著英特爾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帶來“高級芯”,成都市開始花大力氣打造電子信息產業的“魂”:2005年5月,成都市正式提出將軟件產業作為全市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進行重點扶持、重點發展,在軟件產業戰略布局規劃上,成都高新區成為承載產業發展的核心載體。
此后,IBM、SAP、諾基亞、埃森哲、DHL、亞馬遜、完美時空、賽門鐵克、華為等多個軟件及服務外包巨頭設立的服務外包中心、共享服務中心、開發和運營中心紛紛簽約落戶,成都正成為承接和發展軟件及服務外包產業的新高地。
近幾年以來,成都IT產業更是高歌猛進。特別是隨著德州儀器、聯想、戴爾、富士康、仁寶、緯創等電子巨頭西進,形成了巨大的終端制造能力,成都徹底告別了IT產業沒有“面子”的時代,向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邁進。
在湯繼強看來,英特爾、戴爾、富士康、聯想、仁寶、緯創等為代表的全球領先電腦及信息產品生產服務提供商來蓉城,讓成都IT產業鏈不是簡單的“垂直整合”能力提高,而更重要的是,還將發揮成都原有的產業基礎,加速成都IT產業融入全球產業核心價值鏈的進程,通過聯合開發、技術轉移、整合并購,實現全新的“立體構建”,“我們把產業鏈上下左右延伸、做粗做長,把產業服務半徑有效縮短,投資效率、服務環境、服務質量提高,從而使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爬高摘果”沖擊第三極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在中共成都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上提出“交通先行、產業倍增、立城優城、三圈一體、全域開放”的“五大興市戰略”。其中,要成功實施“產業倍增”戰略,前提在于先進制造業要先導發展。
如今成都突出先進制造業的先導地位,選擇“高精尖優”的制造業領域作為工業經濟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強電子信息、機械汽車等特色優勢產業。
今年6月底成都高新區正式宣布,將把移動互聯網作為高新區未來中長期戰略產業的選擇。按照規劃,到2017年,將力爭培育企業上千家、新增創新產業載體超過百萬平方米、聚集人才超過10萬人,產業規模2000億元,其中硬件制造收入1500億元,應用與服務收入過500億元。
“對于這個目標,我們是完全有信心實現的,是符合高新區發展環境的。”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傅學坤表示。
傅學坤的信心來自于當前成都高新區的產業基礎。據記者了解,目前在通信設備制造領域,成都已形成高端原材料、芯片封裝、元器件制造、模塊及子系統制造集成、系統設備生產的完整產業鏈;在應用軟件及增值服務方面,成都已經聚集了阿爾卡特、愛立信(微博)、摩托羅拉(微博)、華為(微博)等國內外通信龍頭企業的研發中心和國騰、邁普等一大批本土企業,軟件開發、增值服務、信息安全、網絡游戲等領域在全國已經形成較強的競爭力。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認為,成都在產業、人才、市場、金融等方面都有著發展移動互聯網的良好基礎,但在當前大家一哄而上發展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概念時,成都應該明確分工、異化競爭。
“從產業發展上講,30年來的經濟建設,幾乎吃盡了中國工業化史上所有低處易摘的果子,包括廉價的土地、巨大的人口紅利,以及環境的消耗和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湯繼強說,盡管工業化、城市化的機遇仍在,但低垂的果子在不斷地消失,作為發展較晚的西部不得不爬高采果。為此,成都以IT為先導率先尋求突破,而現在則是發力移動互聯網。
此外,據經濟學人士智庫報道稱,僅在云計算領域,當地政府就為其建立了三個產業集群,分別是云端服務、軟硬件設備生產以及云終端產品制造。成都應該能夠實現世界最大云端服務與終端產品制造基地的目標,該產業的價值將達到476億美元。
湯繼強表示,成都將進一步把產業鏈做粗做長,沖擊中國IT第三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