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國內太陽能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發電成本過高和并網運行管理問題,《規劃》提出,將結合電力體制改革、電價機制改革,完善太陽能發電的政策體系和發展機制,建立有利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發展的市場競爭機制和電力運行管理機制,為太陽能發電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
根據《規劃》布局,分布式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目標為1000萬千瓦,重點在中東部地區,并網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的目標為1000萬千瓦,主要在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太陽能資源和未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地區。光熱發電總裝機容量目標為100萬千瓦。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成本和并網一直是制約我國太陽能發電規?;闹饕獑栴},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將大大提高國內市場對于光伏產品的消化能力。
事實上,從200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清潔能源發電設備制造業發展以來,光伏產業進入了持續五年的爆發式增長期,2006年至2010年間,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連續五年年增長超過或接近100%。但如此快的發展速度并不是基于國內市場的消費,數據顯示,我國的光伏產品90%以上依賴國際市場,其中美國占據了10%,歐盟市場占了60%以上。
但近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嚴重沖擊了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
面對這一現狀,《規劃》提出國內發展與國際合作相結合:全面完善國內太陽能發電產業體系,形成從技術研發、設備制造到各類應用及產業服務的全產業鏈。通過吸納國際技術創新資源和加強國際合作,促進我國太陽能發電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推進我國太陽能發電設備和產品。
但林伯強同時指出,21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是未來三年的總目標,而2011年和2012年我國光伏產能已經達到35GW和40GW,國內市場是無法完全消化光伏產業的過剩產能的,未來一年內,還會有一部分光伏企業面臨倒閉的困境。
“《規劃》的出臺對于光伏企業是一大利好,但具體要看規劃的落實情況,”英利集團宣傳部王志新告訴記者,“出口一直在下降,英利集團出口規模從幾年前的90%下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70%,我們非常愿意看到國內市場發展起來,但這2100萬千瓦只是目標,要落實到具體的企業就更不確定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許多困境中的中小光伏企業已經等不到國內市場做大的那一天。”
“光伏企業要為前幾年的盲目擴張付出代價,《規劃》出臺的重點在于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而不是為某些虧損企業‘救急’,由于產能過剩而死掉一批企業,對于優化行業結構是有積極意義的。”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小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