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呈現快速發展勢頭。2011年全年太陽能電池出口額達到226.7億美元,同比增長12.3%,全年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將達到21 GW,占據全球總產量的60%,連續五年位居全球首位。上游的多晶硅2011年全年進口額達到38億美元,進口量達6.46萬噸,同比增長36%。國內多晶硅產能也逐步釋放,產量達到8.4萬噸,位居全球首位。
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中國光伏制造產業在短短數年間實現了快速發展,但產能過剩以及產品過于依賴國際市場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改善,并且由于市場的需求不確定更加凸顯出產能過剩問題。
該專家還指出,我國光伏產品95%以上仍然依靠國外市場,隨著歐債危機的不斷升級,歐洲對光伏市場的補貼大幅削減,以及市場需求出現大幅萎縮;再加上美國以及歐洲國家對我國光伏產業的“雙反”措施逐漸增多,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或許還會存在一定時間。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大部分晶體硅生產工藝性能仍有差距,生產成本明顯偏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指出,我國光伏行業發展進入瓶頸期,光伏企業遇到諸多問題,其中歐美各國紛紛調低光伏補貼政策,并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是加速我國光伏企業生存狀況急劇惡化重要原因。
對于光伏產業今后的發展,今年2月,工信部公布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十二五”期間,光伏產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等產品適應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確定的裝機容量要求,同時積極滿足國際市場發展需要;《規劃》表示,支持骨干企業做優做強。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夯實發展基礎、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時期,既面臨難得的機遇,也存在嚴峻挑戰。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作為中國在研究培育新的增長點,新興產業或者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候,在它的內涵把握上,主要還是考慮有這樣幾個特點,這樣的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可見,新興產業要代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方向,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
一位券商分析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也要避免在光伏產業中所出現的問題,比如,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解決產能過剩、避免出現產業整體過于依賴國際市場以及提高核心技術的掌握程度和技術的突破與創新等問題。
該分析師還指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不能夠盲目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大量投資,這樣將會重蹈光伏產業的覆轍而且對其他新興產業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境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認為,發展傳統產業時,人們還可以照搬國外成功經驗,買來主要技術和生產設備就可以擴大生產。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上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可以套用。在配置資源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政府不要過度關注規模的擴張,要重視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與產業技術體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