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中國是太陽能電池生產大國,并且早在自2007年起,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躍居世界首位。2009年,已占全球太陽能電池總產量的40%。但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企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下游的電池、組件制造環節。上游的晶體硅材料主要為歐美和日本的傳統七大廠商所壟斷,2008年,占全球多晶硅材料供給量70%以上。這是中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市場在外,下游光伏發電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其光伏系統裝機量占全球比例接近80%。受制于光伏發電不能與火力發電并網的原因,目前國內市場需求很小。受制于“兩頭在外”,中國“光伏大國”稱號的背后僅是“電池和組件制造大國”。在這樣一個新興產業內,我國依舊沒能擺脫“世界工廠”的角色。技術、市場等產業要素均被國外掌握,而中國制造的低附加值下游產品產能過剩已經成為“燙手山芋”。
當前,需要政府、行業、企業應盡快建立“三位一體”的協調機制,共同做好充分的反制準備,力爭在一觸即發的國際貿易戰中掌握更多的籌碼,遏制國外貿易保護傾向。但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從全世界光伏產業的布局來看,中國處于“兩頭在外”不利局面。同時,從國內來看,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較早發展的細分領域,光伏產業嚴重存在同質化競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89家國家級高新區中,有超過1/3高新區涉足光伏產業,大約20家高新區把光伏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另據統計,目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幾乎都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600個城市中,有300個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100多個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已有及在建的組件產能總量約在30GW。
與此同時,高新區與高新區之間,光伏企業之間多屬同質化發展模式。在同質化、低水平、粗放的發展模式下,自從去年4月份以來,多晶硅、光伏組件價格一路暴跌,加上市場需求不振,中國光伏制造業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超過九成停產,大批中小光伏組件廠商倒閉。就是行業龍頭的上市公司,經營狀況陷入惡化。
在化石能源日趨枯竭的背景下,發展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是必然趨勢,但不能把這一產業僅僅當做加工產業來看待,一定要在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方面要有所突破,這才是改變這種狀況的根本。“十二五”期間要使光伏產業的產業鏈更為完備,其重點是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如果在這個目標上能有所進步的話,那么我國光伏產業還是會在國際上有很好的競爭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