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9月以來,液化氣進口成本暴漲,但中國國內市場基本面疲弱,市場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矛盾心理,對價格看漲及看跌的心態相互交織,且難分伯仲。
9月4日液化氣國際市場估價顯示,9月下到10月上的進口氣到岸成本漲至1084美元/噸(折合人民幣7853元/噸左右),較8月主流到岸成本上漲1753元/噸左右。
受此影響,市場人士擔心進口成本的暴漲將拖動國內液化氣市場價格上行。“相對后期的進口氣到岸成本,以及考慮液化氣出廠最高限價跟隨成品油上調,華南國產氣價格從現在的6500元/噸左右波動,漲到7200-7500元/噸間波動才是合理的。”部分煉廠人士認為。
ICIS C1分析認為,如果后期進口氣的到岸成本持續高位,則確實對國內液化氣市場有較大支撐。原因在于,進口成本的暴漲,可能導致進口碼頭惜售現有庫存資源,加之9月碼頭的現貨采購量少,因而可能轉為補給部分的國產氣,從而增加國產氣的需求量。但是同時,國內市場表現弱勢,又導致了貿易商“糾結”的心態,擔心國內價格上行難有有力支撐。
這點從數據上可能得到一定的驗證。從統計數據來看,9月國內液化氣供應預期增多,而需求預期則仍不樂觀。
若國內液化氣價格上漲,那么三級站在終端銷量難有改善的情況下,成本壓力自然增大,操作積極性可能受到打擊。
那么,關鍵的問題就在于,進口氣到岸成本是否能持續守在高位?
有國際貿易商認為,國際市場的價格人為操作的痕跡明顯,但確實又存在一定的利好支撐,因而10月進口成本應該還是在高位的。
ICIS C1總結分析,國際進口成本走勢未明,但鑒于10月上的到岸成本基本確定處于高位,即使10月下的進口成本出現回落,但國內進口碼頭預計在9月到10月上的現貨采購稀少,出于國內剛性需求及出口需求的安排,預計進口氣在9月份(其實是中上旬)對國內市場沖擊可能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