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環保廳通報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超標排放企業名單里,連續兩個季度,火電企業都“光榮上榜”,包括國電電力、華電國際等五大電力集團旗下分電廠均被進行了處罰。尤為需要關注的是,個別電廠不僅連續多個季度廢氣排放超標,而且還是“嚴重超標”。
隨之,業界對發電企業的關注點也從業績虧損轉到了對環境的污染上。“從2008年開始,國內大部分電廠已經被要求上脫硫脫硝設備,只是,有些企業為了節約成本,當地相關部門監管嚴格的時候就開著,監管松了就關了。或是白天開著,夜間就關了。廢氣排放超標的問題就不可避免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電力公司負責人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超標排放
國電華電再遭通報批評
數月以來,對于電力行業,業界和媒體的關注點多放在上游煤價高企、電力行業嚴重虧損等等問題上,關于發電對環境的污染這個問題貌似已被忘卻。而隨著山西省環保廳連續兩個季度對省內部分超標排放發電企業的公示,多家央企發電廠名列其中,使得這個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其中,“入圍”山西省二季度污染物超標的企業有,山西西山熱電、國電電力大同發電公司、華電大同第一熱電廠以及霍州煤電煤矸石熱電廠4家電廠。對上述電廠污染物超標采取的處罰措施是按照超標時段扣減脫硫脫硝率和脫硫脫硝電價。
而第一季度涉及到廢氣排放超標的企業有,國電電力太原第一熱電廠、華電大同第一熱電廠、陽泉南煤龍川發電、山西中凱集團靈石熱電、介休集中供熱公司、介休茂盛熱電公司以及霍州煤電煤矸石熱電廠等8家電廠。
不難看出,在前兩個季度的超標排放企業中,多家央企位列其中,并且還是旗下同一家分公司。涉及到五大發電集團的有國電電力旗下太原第一熱電廠和大同發電公司,華電電力大同第一熱電廠則是連續二個季度廢氣超標排放。
在第一季度中被通報的企業中,30家企業因廢氣廢水超標排污被罰款,同時污染企業的信貸將受影響。
只是,頗讓記者不解的是,包括華電大同第一熱電廠、霍州煤電煤矸石熱電廠等企業竟然還屬于連續多個季度“嚴重超標排放”。山西省環保廳則是直接用“環境違法性質惡劣”來形容上述發電廠的超標排放問題。
火電廠產生污染不奇怪,但是,被多次通報,多次仍是“嚴重污染”就不太正常了!
為節約成本
脫硫脫硝設備未按規定使用
基于今年上半年前2個季度公布的監督性監測超標結果,山西省環保廳表明主要是針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顆粒物及行業特征污染物指標進行監測的,自動監控超標結果主要針對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兩項指標。
“其實,目前國內的大部分電廠已經安裝了脫硫脫硝設備,尤其是新上馬的機組必須配套建設,從設備的角度看,產生超標排放的情況已經很少了。像以前的老電廠可能會有部分還沒有安裝,發電設備老,污染問題積重難返,對當地大氣的污染還是比較突出。”上述不愿具名的電力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則是,“已經安裝脫硫脫硝設備的電廠,不見得會按照規定使用,監管嚴的時候多開一會,監管松了少開一會。近幾年發電廠經營比較困難,每天少開幾個小時,這樣做也是為了節約成本。”上述人士如是指出。
《證券日報》記者也于今年5月份,對山西省朔州市神頭電廠進行了調研采訪,在電廠周邊的幾個村子里,即使是在白天,空氣中也是能聞到濃濃的二氧化硫氣味,而深受其害的當地村民只是知道這股數十年來的刺鼻氣味就是從電廠高高的煙囪里冒出來的,對記者提到的國家要求電廠脫硫脫硝,并且還給電廠相應的補貼一事,卻毫不知情。
如今,“很多電廠都建在遠離市區的鄉鎮或村莊,不同的地區,監管部門對當地電廠污染物的排放監管力度也不同,自然,監管相對寬松的一些電廠,為了降低成本,脫硫脫硝設備就會出現白天開、晚上關的情況。”上述人士補充道。
對于記者提到的國家政策上給予的電廠脫硫脫硝補貼,他直言,“雖有國家補貼,但是電廠的發電成本還是非常高的。多數電廠為了節約成本,已經從多方面下手,從管理成本、職工福利待遇等等壓縮開支”。
近幾年,隨著煤價的直線上漲,昔日的電老虎如今的日子確實沒以前好過了!上游燃料成本極大地壓縮了電力行業的大部分利潤,也曾有多位電力行業上市公司高層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紛紛表示,煤炭成本占據整個發電成本的85%以上。而且,煤價的高企也繼續拉高了電力行業本就不低的資產負債率,去年多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0%以上。
從去年底開始,雖然煤價下跌幅度很大,政府上調了電價,但經濟下行問題同樣很突出,給電力行業帶來的好消息是電價高了、煤價低了,然而也帶來了一個更壞的消息,那就是用電量下降了,增幅明顯放緩。有價無量的問題在今年顯得尤為突出。
對于電力行業來說,成本收益倒掛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國家要求上馬脫硫脫硝設備可謂是又一重擔壓在肩上。“脫硫脫硝設備的投入是一筆非常大的開支,對于一家電廠來說,上馬這些設備就需要上億的投入。像五大電力集團那樣的企業,這些設備得需要花費個幾十億。”一位五大電力集團山西分電廠人士向記者表示。
國家的脫硫脫硝補貼,在他看來,根本不能抵消企業在這方面投入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