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光伏產品產能過剩,海外市場遇阻之后,另一新能源產業風電設備行業也面臨同樣的危機。
“今年我國風電行業將從‘以市場換技術的時代’邁進‘設備技術百花爭艷的時代’,風電制造業也將隨之由賣方市場轉入買方市場。”前瞻網資深產業研究員、分析師賀重陽,對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的過剩行情如是分析。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電力行業主管韓春霞,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風電裝備的出口還主要集中在零部件出口方面,未來應鼓勵通過開展并購、投資等多種不同的形式‘走出去’,通過風電開發商、設計咨詢單位、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等強強聯手,共同實現整個風電產業‘走出去’。”
低端制造過剩
“美國發起對我風電塔筒的‘雙反’調查,給我國風電設備企業敲響了警鐘。雖然現在受到的影響有限,但從側面可以看出,我國風電設備產業已經出現了國內很多行業出現的通病——產能過剩。”賀重陽說。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能生產風電整機的企業有80家,如果以每個企業50萬千瓦的制造能力來計算,一年的產能就是4000萬千瓦,但是中國目前的市場容量只有1000萬千瓦,產能明顯過剩。
來自國家發改委網站的信息顯示,去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增至6273萬千瓦 ,排名全球第一,而國內新增裝機容量同比下降約7%,出現近10年來首次“負增長”。自去年以來,國內風電產業遭遇滑鐵盧,過剩的陰影籠罩著全行業。
賀重陽認為,我國風電設備產能過剩只是低端產品存在的問題。近幾年低端產品市場由于盲目的資金投入,產能大幅增長,國內市場已出現完全的供大于求。盲目投入造成產能過剩是必然的,可影響遠非如此,無序競爭、產品競爭力下降、行業利潤空間縮小等許多不利于行業發展的問題接踵而至。反觀高端產品市場,情況截然相反,設備多從國外引進,國內市場明顯供不應求。
山東省商務廳機電進出口辦公室副主任臧仁峰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風電設備的高端技術依然掌握在歐美等國家手里,山東的風電設備以前大量依賴進口,出口量很小,今年1-6月,全省風電設備出口僅為116萬美元,同比下降18.4%。
“雙反”掣肘
“從整體來看,目前我國風電企業出口仍保持增長態勢,但受美國對我風電塔筒‘雙反’的影響,增速有所放緩。”韓春霞說。
來自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數字顯示,去年,風力發電機組和零件累計出口9.78億美元,同比增長127.57%。其中,風力發電機組出口3.51億美元,零件出口6.27億美元。今年1-6月,風力發電機組和零件累計出口8.41億美元,同比增長137.3%。其中,風力發電機組出口2.16億美元,零件出口6.25億美元。
在國內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將市場向海外滲透,成為很多風電設備企業的選擇,然而,有些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似乎并不順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創新不足。
此外,韓春霞認為,一方面,由于風力發電成本較高,世界各國在發展風力發電的過程中都給予風電上網補貼,而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一些國家對風電上網補貼的政策開始出現調整,因此,各國上風力發電場的速度開始放緩。
另一方面,盡管我國風電裝備出口的市場分布在美國、印度、埃塞俄比亞、阿根廷、羅馬尼亞、巴西、泰國等多個國家,但美國是其中最重要的市場,特別是隨著美國對新能源項目的補貼政策出臺,去年我國風電裝備對美出口出現成倍增長。但是,去年底,美國發起對我風電塔筒的“雙反”調查。今年5月底,經反補貼初裁,美國對我輸美涉案產品征收13.74%-26%的臨時反補貼稅;7月底,經反傾銷初裁,美國又對我輸美涉案產品征收20.85%-72.69%的臨時反傾銷稅。至此,我涉案企業反傾銷、反補貼初裁合并稅率高達34.59%-98.69%。這樣的稅率,成為我國對美出口風電裝備路上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