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電企業普遍利潤下滑、棄風量增加、消納問題遲遲難以化解等問題的重壓之下,中國風電產業政策或將重新洗牌再設計。為了解決風電發展,國家能源局近日宣布,已選取了內蒙古西部地區(以下簡稱“蒙西”)作為試點,將重新設計中國的風電政策。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計劃,未來蒙西地區作為一個改革試點,將建立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國家能源局會在政策上為蒙西地區風電大規模并網創造更好的條件,同時為推動風電上網將探索建立對火電企業的調峰補償機制。如果示范取得進一步的成果,國務院、能源局將根據試點結果,重新設計中國的風電政策。
中國風電在尷尬中前行
事實上,在環境保護、資源供應等多重壓力下,清潔可再生能源成為全球各國不約而同的選擇,而風電是其中技術最為成熟、開發規模最大的能源。經過幾年的成本增長后,2011年,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6500萬千瓦,居世界第一,然而此時的中國風電發展卻進入瓶頸期,國家能源局的“重新設計”也等于從官方層面承認了在我國風電發展中,政策設計和引導上存在問題。
不久前,電監會發布《重點區域風電消納監管報告》指出,受電網規劃協調、建設不同等因素影響,2011年風電發展主產地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棄風電量達123億千瓦時,棄風率約16%,對應電費損失約66億元。
一方面,來自滬深兩市的統計顯示,去年我國主要風電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19.4%,從風電零部件及配件生產到風電整機制造再到風電場運營,整個風電產業鏈上六成企業出現利潤滑坡;另一方面,產能是否過剩一直是行業爭論的焦點,此前有機構預測,目前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產能過剩率估計在50%以上。
風電產能過剩是偽命題
“所謂產能過剩,是我們產得多、用的不夠,并不是說沒市場了。”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記者,德國、丹麥、美國等國家的風電占總電量的比例達到18%或20%,而中國風電量占比只有不到2%,從數據來看,中國風電市場非常大。
林伯強表示,近幾年在風電產業發展出現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沒有正確的產業引導。“風力發電的形成需要研發、設備、利用三個步驟。研發方面由于周期長、成本高沒有地方政府和企業愿意做;風電利用也因輸配成本高、并網率低等問題,企業少有問津;而設備方面由于門檻低、成效快,在國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政策號召下,企業蜂擁而至,最終國內風電裝備制造企業出現了銷量下降,產能過剩的局面。”
短期難擺脫“內外交困”
林伯強認為,所謂產能過剩只是在風電設備方面,事實上,在風電的技術研發資源利用上,我國還存在著大量的資金短缺和市場空間,這是企業趨利性的表現,也是地方政府出于稅收等利益考慮,在引導方向上的失策,如果政府對風電企業加以正確引導,且給予政策優惠,我國的風電產業將大有市場。
林伯強同時指出,無論現在如何改正,在兩三年內我國的風電企業面對的都將是“內外交困”的局面:對內,產能過剩,利潤下降甚至不盈利,由于面臨著成本過高、技術問題和政府規劃失當等問題,風力發電在中國短期內很難成為發電的主力軍;對外,面臨著歐美國家的“雙反”調查等問題。但他認為,從長遠來看,發展風電是大勢所趨,他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風電發電量將占到總發電量的4%-5%。
名詞解釋
棄風:指在風電發展初期,風機處于正常情況下,由于當地電網接納能力不足、風電場建設工期不匹配和風電不穩定等自身特點導致的部分風電場風機暫停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