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行業一向被視為發展潛力巨大的新領域,由于風電裝備動輒上百噸,為減少運輸費用,風電裝備制造企業往往在有風能和風電企業的地區設立分公司或者生產基地。此前,風電企業和風電裝備制造企業已經在多地上馬。
過去幾年,風電行業受國家政策扶持及高利潤驅使經歷了一輪"瘋長",風電裝機連續5年實現翻番,我國一度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風電裝機國。企業試圖通過"野蠻生長"的競爭手段來占領市場,最終導致當前產能過剩。從2010年開始,產能過剩就已經成為風電裝備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風電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步伐逐漸放慢 。金融信息資訊服務機構ChinaVenture分析師李玲稱,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產能過剩率在50%以上。
從國內主要風電上市公司2011年報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受上下游共同擠壓、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整個風電產業鏈相關企業業績開始回調,行業龍頭華銳、金風等企業2011年度凈利潤縮水超七成。
山東萊蕪金雷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某位工作人員也表示,產能過剩正困擾著風電裝備企業,大企業具備資金、技術優勢,受影響尚小,但中小企業面臨的則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直面產能過剩問題的同時,業內人士仍對風電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戰略部負責人稱,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好轉以及智能電網等風電基礎設施的改進,預計今后2-3年內,并網難等不利因素即可消除,行業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熟悉環保產業的張先生透露, "下一步風電并網的壓力將進一步減小。一些大型發電廠存在減排任務,通過建設風電場可以增加碳排放量配額,一些風電場還可以出讓碳排放量配額并獲得政府補助,風電場的發展將助力風電裝備企業消化過剩產能。"
金融信息資訊服務機構ChinaVenture分析師李玲認為,在傳統陸上風電遇冷、國內市場近乎飽和的情況下,發展海上風電及進軍海外市場或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也明確表示,"兩海"海上風電和海外拓展,是華銳風電未來發展的增長點。
在風電裝備企業發展放緩的形勢下,發展海上風電,以及進行海外拓展將成為風電裝備企業新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