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閩大地上,中國移動福建公司以“農業傳感網”技術為抓手,針對八閩的特色農業開發出了豐富農業信息化產品,讓夢想的高科技實實在在的走進了百姓的生活。
動動手機
在家就能管理菇房
漳州市南靖縣一直是遠近聞名的杏鮑菇之鄉,這里生產的杏鮑菇以個大味香遠銷各地。以前,種杏鮑菇可是個累活,要時時留意菇房里的溫濕度變化;現在,坐在家里,菇房溫濕度信息就能一目了然,還可以遠程控制菇房種植設備,實現精細化種植。因為,現在的南靖縣開始興起“物聯網”種植。
在南靖縣漳州南靖縣菇農陳劍星的家里,筆者就親眼見到了“手機種植”的神奇,只見在陳劍星的手機上,家里五個菇房的手機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數據已經清楚地顯示了出來。“不用下菇房,我就可以通過手機控制菇房中的各種生產條件,還可以把數據上傳到市農業局的食用菌數據庫,和平均數據比對后進行調整,”他說,“就像是菇房里出現了一個‘種植保姆’。”
陳劍星介紹說:“杏鮑菇屬于中低溫結實性菌類,對溫濕度有較嚴格的要求,以前,工人們要24小時不間斷地在每個菇房來回巡查,憑經驗調整,現在有了這個物聯網系統,我們完全可以按照設定值,在手機上觀察到菌菇的長勢,而一旦那個數值超出正常值,我們還能馬上收到告警短信,很方便。”
此外,中國移動福建公司與當地農業部門聯合建立的農業數據庫,無疑成了菇農另一個“法寶”。陳劍星說,“以往在食用菌種植過程中,生產的環境參數檢測分析主要是依靠人工經驗,缺乏系統的科學檢測方法。現在有了什么疑問,可以在農業數據庫里查看數據、咨詢專家,如同有了網上的私人顧問。”
輕點鼠標
遠程種出“放心蔬果”
前段時間,微博上一度盛傳楊梅、荔枝等含有寄生蟲問題,這一消息導致福建省內部分蔬果園出現了季節性水果滯銷現象。不過,在福州三華農業園內,蔬果的銷量卻未受影響,甚至部分季節性水果的銷量還有所增加,而這,要歸功于農業傳感網的“神奇”
- 在三華科技園內一個蔬果大棚內,筆者看到其中豎著幾個鐵匣子,分別用來收集溫光水氣等信息。鐵匣兩邊各長一“耳朵”,左耳朵“傳感器”收集到的信息傳給“右耳朵”無線傳輸節點,再傳遞到附近機房內,機房將收集的信息與后臺標準數據信息進行比對智能分析。這樣,大棚管理者在機房內輕點鼠標就能實時了解大棚內的情況。當土壤溫濕度低于后臺設定值時,說明蔬果“口渴”了,這時信息會自動反饋到地頭的自動噴淋設備,該設備馬上開始噴淋。
“有了這套設備,我們不僅干活比以前輕松了很多,而且收益也比以前好了不少,”看著大棚里長勢喜人的多種蔬果,園區管理者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這套系統還將有很多擴展應用,下一步,我們將針對不同蔬果開發不同的技術應用標準,這樣種出來的蔬果抗病性更強、品質更好。最終,我們要爭取讓園區全面進入‘自動化’時代。”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兩年來,中國移動福建公司的“農業傳感網”系統,已經逐步應用在大棚菌類、花卉栽培、茶葉種植等福建特色農業領域,并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可喜態勢,使“盡在掌控”的智能農業愿景離我們越來越近。
(曉原)
新聞鏈接
現代農業呼喚物聯網
近年來,隨著智能農業、精準農業的發展,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也逐步拓寬。在監視農作物灌溉情況、土壤空氣變更、畜禽的環境狀況以及大面積的地表檢測,收集溫度、濕度、風力、大氣、降雨量,有關土地的濕度、氮濃縮量和土壤pH值等方面,物聯網技術正在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從而幫助農民實現科學監測、科學種植、抗災減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了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物聯網已經被公認是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自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我國迅速興起。在農業領域,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運營商聯合產業鏈各企業,開發出了功能多樣的物聯網農業信息化工具,其中,已在我省漳州、泉州等地得到大范圍推廣的農業傳感網系統,就是其中的代表。農業傳感網系統將大量的傳感器節點構成監控網絡,通過各種傳感器采集信息,以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問題,并且準確地確定發生問題的位置,使農業逐漸地由以人力為中心、依賴于孤立機械的生產模式,向以信息和軟件為中心的生產模式轉變。
現代農業呼喚物聯網。設施農業、精準農業、效益農業在轉型升級的今天,尤其需要物聯網。在傳統農業中,不少農民澆水、施肥、打藥,全憑經驗、靠感覺,結果是化肥過量,影響果蔬品質;盲目使用農藥,致使農殘超標。農業物聯網的運用,可以實時定量監控農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所需要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調節水肥藥的投入,幫助農民實現更高層次的精耕細作。但愿,物聯網能在各地農業中盡快落地生根。
(文章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