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加大傳統產業投入,通過技術改造完善新興產業鏈條,是促進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路徑。”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就國務院日前通過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發表看法時表示,發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堅持立足于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
杜善義說,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能憑空而為,多數依賴于傳統產業所形成的技術積累、制造能力、產業組織等基礎支撐。
他認為:首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必須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約束條件強化的實際情況,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相結合。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以技術創新和應用為重心,推動要素投入結構轉變,協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其次,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由密切聯系的行業組成的一個產業體系,它往往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下游行業之間通過相互需求和供給而形成的一個集群式、協同式發展的新產業體系。
第三,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國家應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規劃,應遵循國家總體規劃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優化區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發展格局,加強相互間的協同。
他還建議,應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新技術的重大突破。新興產業的靈魂是新技術,只有技術的創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撐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諸多關鍵領域,目前國內還都缺乏程度不同的前瞻性技術儲備,使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技術來源不足和產業空心化的巨大風險。
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高性能集成電路、關鍵元器件、基礎軟件等技術路線、核心技術多依賴國外;在高端裝備領域,航空發動機、LED外延生長裝備、光伏電池核心生產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等嚴重受制于人;在新材料領域,前沿新材料的技術專利及重要的核心工藝、裝備基本為國外壟斷等。
“加大投入,發揮好大企業、國家級科研院所的作用,有效組織行業力量開展科研攻關,力爭取得突破。”杜善義認為,應以重點領域產業化為目標,以企業為主體,組織高校、科研單位等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計劃,每年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促進重大技術成果的工程化和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