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迅速普及,讓醫療服務從醫院診所延伸至虛擬網絡,掌上醫生、用藥助手等移動應用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專業機構預計,2017年全球移動醫療市場將帶來230億美元的收入,折合人民幣約1444億元。
擁有巨大市場空間的移動醫療正在逐漸興起,這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創投資金涌入。
移動醫療融資加速
2012年12月底,據媒體報道,醫藥網站丁香園完成了B輪融資,此輪融資金額在千萬美元左右。丁香園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定位于專業醫學、藥學、生命科學知識交流的社會化平臺,網站旗下有丁香人才、丁香會議、丁香通、丁香客、用藥助手等多個網站產品。
丁香園此次融資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是由于此前PE投資移動醫療的項目較多,但是規模普遍不大。例如,2010年丁香園完成的A輪融資,僅獲得來自DCM的200萬美元投資。在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PE投資規模升至千萬美元水平,意味著移動醫療的資本吸引力明顯增強,有望迎來資本推動與市場發展的良性循環。
從美國市場來看,自2011年下旬以來,醫療類創業網站的創業投資日漸火熱。2011年10月,美國醫療服務網站Care.com完成第四輪融資2500萬美元;同年12月,美國醫療信息問答網站HealthTap完成首輪融資1150萬美元;2012年5月,幫助美國醫療保健業價格透明化的Castlight健康公司D輪融資近1億美元;同年5月,醫生預約平臺ZocDoc已融資近1億美元。
目前國內移動醫療市場方興未艾,創業投資熱度從2012年開始逐漸升溫。2011年,春雨天下軟件公司曾獲得藍馳創投300萬美元投資,2012年B輪融資規模已經攀升至800萬美元;杏樹林創業之初獲得的天使投資只有幾十萬美元,創始人張遇升透露,杏樹林已經開展A輪融資計劃。
分享230億美元市場
隨著全球智能手機和新型創新連接設備普及率的日漸提高,以及移動寬帶網絡和服務的拓展,移動醫療無疑將在未來的醫療保健行業發揮重要作用。
GSM協會(GSMA)預測,到2017年全球移動醫療市場的發展將帶來230億美元的收入,主要的動力來自于降低醫療保健成本,以及加強醫療服務范圍。其中,設備廠商、內容和應用供應商、醫療保健服務供應商將分別獲得66億美元、26億美元和24億美元的收入。
從2012年以來,由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迅速普及,國內移動醫療產品遍地開花,目前已有千余個醫療App(蘋果App Store應用程序)問世。不同于B2C(企業對終端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模式)的藥品銷售網站,移動醫療產品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
春雨掌上醫生的客戶端分為癥狀自查和咨詢醫生兩大模塊,癥狀自查是通過既定規則幫助用戶從原有數據庫查詢相關診療知識,咨詢醫生則是通過醫生與患者在線互動,向用戶提供醫療建議。5U家庭醫生則為用戶對接多家醫院醫師,提供家庭醫生在線問診的個性化服務。
掌上藥店走的則是多產品路線。創始人王宏林介紹,掌上藥店除了提供常規用藥之外,公司還有如糖尿病醫生、腫瘤醫生等針對移動醫療細分領域產品。
此外,移動醫療領域還包括專門為醫學專業型用戶提供服務的應用,例如杏樹林,它為醫學從業者提供醫學文獻檢索服務,已經積累了10萬用戶,活躍度達25%。
盈利模式尚待摸索
獲得千萬融資的丁香園是國內醫藥類網站的佼佼者,國內目前醫療衛生領域的從業者約為650萬人,而丁香園的注冊用戶數已突破300萬,活躍程度達80%,這意味著丁香園已成功黏住了中國約一半的醫務工作者。
從發展歷程來看,丁香園曾經先后嘗試醫療人才招聘、生物試劑耗材采購等業務,不過年收入規模只是維持在幾百萬元的水平。直到2010年之后,丁香園開始利用藥品動態信息傳遞的方式進行互聯網醫藥營銷,這項業務2011年收入達到數千萬元。
當然,單純依賴“賣藥”模式來實現盈利并非移動醫療的出路。剛剛完成B輪融資的春雨掌上醫生CEO張銳透露,依靠付費下載和問診收費服務,每月已有約10萬元的現金流,但為了提高活躍度,春雨投入15萬元補貼醫生的問診收費,因為并沒有采取付費分成的模式,因此企業仍在虧損。5U家庭醫生上線于2012年8月,對在線問診采取收費模式,目前僅僅是實現了少量的現金流。
凱鵬華盈創投基金主管合伙人黃瑞晉表示:“如何盈利是移動醫療創業公司面臨的挑戰,如何定位收費模式?除了私人醫院,公立醫院可能不太會花錢,然后是藥廠、醫療器械公司,這些群體的廣告會向哪些方面傾斜。并且,移動醫療企業還要考慮到,當廠商廣告融入產品之后,會不會影響到用戶體驗。”
杏樹林創始人張遇升認為,在線醫療包括兩大領域:針對大眾和專業人士。“在國內,針對大眾的在線醫療產品需求很大,但存在政策壁壘和商業模式的挑戰。針對專業人士的產品用戶相對較少,但商業模式比較清晰,難度在于內容的專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