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以前有30名工人的生產線,現在僅保留5名工人,他們只需要負責按電鈕和運行機器。而其他工友,則已經被機器人手臂代替,這個機器人手臂負責向主板插入組件。”據媒體最新報道,富士康CEO郭臺銘表示,希望今年年底前機械手臂安裝量達到30萬,到2014年達到100萬,而未來5年到10年則推出首批全自動工廠。
沒有人能夠預見機器工人到底能給制造業帶來多大的變化,富士康引進的那些機器工人只是這個產業的開始,一些尚未發明的自動化技術和機器才是決定未來的關鍵因素。正因為這樣的“尚未發明”,令未來變得一切皆有可能。目前我們能預見的、能確定的就是:機器人來了。
我們只是有些擔心,“如果明天有70%的工人被解雇,他們會去干什么呢?”悲觀者認為,如果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被炒魷魚,這個經濟體恐怕也會不復存在?
但在19世紀初工業革命時期,勞工們就曾大批量地、逐步地被解雇了。200年前,70%的美國勞力在農場工作。現在,自動化技術搶走了99%的農場工作機會,機器取代了他們。但是,被解職的勞力并沒有閑下來。那些搶走農民工作的自動化技術反而在新的領域創造出上億的工作崗位,農民加入了工人大軍,在工廠生產農具、汽車和其他工業產品。從那時起,一波一波的新崗位相繼涌現設備維修、膠印、食品化學、攝影、網頁設計每一項都植根于先前的自動化技術。今天我們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19世紀農民根本無法想象的。
機器人取而代之只是時間問題。這場巨變是由第二波自動化革命引領的,核心是廉價的傳感器和人工識別、機器學習、分布式智能技術。這種深層次的自動化將觸及從體力勞動到腦力勞動的所有崗位。
機器人首先會取代組裝流水線上的工人,然后再取代倉庫里的工人;機器人還將繼續進軍蔬菜水果采摘業;藥店后臺有一位發藥機器人就夠了;打掃辦公室和學校這種需要多些技巧的工作也會被夜班機器人搶走;高速長途貨運則會由固定在駕駛室的機器人完成。機器人還將繼續進軍白領工作組。美國敘述科學公司的一款軟件可以根據比賽情況撰寫體育賽事新聞,或者根據網絡上點點滴滴的文字簡報公司股票每天的表現。
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了,它甚至能夠聽出“你好!機器工人”這個標題暗含的酸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