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后,近日科技部和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海水淡化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下稱《規劃》),其中提出建設2到3座示范工程提升我國海水淡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并力推到“十二五”末海水淡化關鍵設備國產率達75%以上。
分析指出,《規劃》的出臺意味著國家對于以海水淡化化解國內水危機,并加速規模化發展的重視力度再加碼,此前業內預計的“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水淡化百億元級的市場大蛋糕將加速成型,產業化步伐將步入快軌道。
成本優勢奠定產業化基礎
據了解,在國內水資源短缺困局日漸嚴重的背景下,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淡水危機的替代方案之一。目前國內外海水淡化均已具備與其他方式競爭的成本優勢。
《規劃》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年均增長率達70%,期間建成的主要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包括工程和設備折舊、運行維護費用在內的全制水成本已控制在6元/噸左右。市場分析指出,這一數字比目前國內規模浩大的南水北調工程噸水高達8元以上的成本投入低了不少。因此,海水淡化具備了一定的市場潛力,已奠定產業化基礎。
成本優勢的顯現主要歸功于國內海水淡化技術的成熟。據了解,目前海水淡化方法已出現了數十種之多,但達到商業規模且適用于大型海水淡化的方法只有反滲透法、多級閃蒸法和多效蒸餾法。《規劃》指出,目前國內外已建成的海水淡化裝置中,反滲透法占比60%,蒸餾法占比34.8%,其他技術占比約合5%,反滲透和低溫多效蒸餾法已成為主流技術工藝。
《規劃》同時指出,目前國內建成的海水淡化裝置國產化率不足50%,未來推進關鍵技術裝備國產化將成為政策主要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