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安溪大自然茶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條自動化、清潔化、全天候烏龍茶初加工生產線正在運行。分青、曬青、搖青、殺青、揉捻……工人只要坐在電腦前視頻操控,茶葉初加工各個環節就自動完成。
該生產線投資500萬元,由安溪縣大自然茶業科技有限公司與韻和機械有限公司共同研發。“這套機械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受氣候限制,實現茶葉初加工各個環節自動化,每天可生產1000公斤左右的毛茶,整個初制加工僅需16個小時。”韻和機械總經理林清矯告訴記者。
記者從安溪縣茶葉協會獲悉,與大自然茶業一樣,去年以來,八馬、魏蔭、鐵觀音集團等知名茶企也紛紛加大投入,或與茶機械企業聯合研發,或花重金購買先進設備,力爭在生產、加工、包裝等環節實現自動化。
茶機械在茶農中也在不斷普及。
“現在,只要拉上電閘,曬青、搖青、殺青、揉捻等環節全電動完成,完全是‘一條龍’。”藍田鄉制茶能手林永超說。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安溪開始在全縣范圍內推廣使用電力搖青機、速包機、包揉機等,用半機械化制茶代替傳統手工制茶。這幾年來,烘焙機、茶樹修剪機、燃氣殺青機等產品不斷升級,新的茶機械產品又不斷研發出來,茶葉初加工實現自動化。”安溪縣農技站站長李大水介紹。
【好處】
以前,每年春茶采制時期,茶農最擔心的就是碰到雨天,因為那就意味著做不出好茶。
“晴天利用太陽曝曬,陰雨天綜合采用熱干燥、冷干燥和遠紅外技術工藝,模擬茶葉曬青需要,對鮮葉進行萎凋處理,較好地解決了雨天、多露水天氣不宜采制茶葉的問題。”韻和生產的全自動初加工生產線,讓茶農全天候制茶的愿望變成現實,“靠天吃飯”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針對茶農的購買能力,我們還研發價位較低的小型產品,滿足家庭小作坊、加工點的需求。”林清矯說。
人工短缺,人力成本上漲是擋在茶企、茶農面前的又一只“攔路虎”。而隨著制茶機械的日益普及,“用工荒”問題也得到徹底解決。
福山村村主任林旭輝說,現在,村里的茶農從采茶到制茶,一般只要夫妻倆就可搞定,每天能制茶近50公斤;不僅無需向外招采茶工,當鐵觀音茶季來臨時,這里的茶農還可跑到附近的鄉鎮去幫忙采茶。
林永超補充道:“機械操作代替了繁重的體力活,這樣一來,更有時間研究如何制好茶了。”
茶葉生產自動化,降低勞動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也實現清潔生產。“采用全自動生產線制作茶葉,可做到茶葉原料不落地,有利于茶葉的清潔生產。”林清矯說。
【助推】
“今年,安溪縣財政預算安排專項資金總額5000萬元,扶持包括茶葉機械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二次創業’。”談到支持安溪制茶的自動化,縣長高向榮如是說。
“產品研發出來了,我們還能拿到縣財政80萬-100萬元的獎勵。”林清矯說。
在鼓勵茶機械產品推陳出新的同時,安溪縣委縣政府還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扶持茶農走“自動化”道路:茶農到縣里指定的茶機械公司購買茶機械,最高可享受30%的茶機械補貼。自2008年該縣被列入國家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縣以來,安溪已發放茶機具補貼款1.2億元。
此外,購買茶機械,銀行還可提供貸款支持。安溪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黨委書記白進才介紹,茶農購買茶機械,在信用社貸款無不良記錄的,5萬元以下可不用抵押擔保;對參加新農保的茶農,還給予5%的利率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