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亞洲展覽會吸引了全球紡機制造商把最新的技術裝備拿來展示交流,先進的技術裝備為紡織企業在困境下做好轉型升級、結構調整、淘汰落后帶來了希望。
雖然我國的紡機制造水平提升很快,并與國際間的差距在縮小,但國外制造商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市場份額,在中國本土化制造的進程正在不斷加快,并在中國建立運營機構,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和提供全方位服務方案。國際制造商也開始強強聯合,如日本豐田和德國特呂茨勒公司加強合作,共同開發了車速每分鐘達600鉗次的精梳機,向高端精梳機進軍。因此,中國紡機制造業要盡快形成集約化專業化的生產模式,提高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應對更加激烈的挑戰。
中國恒天集團有限公司加快了紡織板塊的聯合,收購了立信等30多家實力派境內外紡機生產企業,在棉紡織機械、化纖機械、印染整機械、非織造布機械等四大業務板塊做強做大,形成可供應成套生產裝備的能力;太平洋機電集團寶山基地的建設將使公司紡機產品形成紡紗、織造、化纖、專件四大板塊,進一步提升裝備制造能力。
在提高自動化、智能化的同時兼顧節能化是紡織企業關注的重點,實現紡織品加工過程的節能化也是先進裝備的標志之一。德國紡織機械制造商針對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發起的“注重能效和環保”的可持續性倡議及行動,“藍色能效”就是設備與工程領域可持續解決方案的國際標志,“藍色能效”理念代表經濟、環保和社會責任。
在這個理念下,機械行業用智能技術提供節約資源和節約效率的具體方案,如特呂茨勒對機器的每部分都設定了節能標準。意大利制造商的綠色標簽,用于識別紡織機械的能源和環境性能,如歐瑞康紡織集團建立的e-save節能理念——綠色標簽,這些都是紡機裝備節能的具體體現。這是我國紡機應該借鑒的理念,避免出現紡機制造商自稱節能型先進設備,卻無真正標準可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