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名片
機床、軸承出自南安,紡織服裝機械、制鞋機械產自晉江,汽車零部件產業主要分布在鯉城,蓄電池產業落戶安溪、洛江,石獅精于儀器儀表制造,空壓機產業主要分布在惠安――歷經20余年發展,泉州已涵蓋機械裝備制造業的6個大類、40個中類、96個小類。豐富的門類、精密的產品、不斷的創新,讓泉州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進入全省前列。
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占據產業技術高地,為本地紡織、食品、電子信息等產業提供價格低廉且不亞于國內外頂尖技術水平的裝備,泉州機械裝備制造業持續破解著一個個產業難題。
告別中小企業多而較分散的局面,在各個裝備工業園或集中區形成5公里之內就可以基本完成協作配套加工的條件,是已有集聚效應的泉州機械裝備制造業向產業集群邁進的又一步。
產業升級的“兵工廠”
兩臺機械手臂在生產線上對配件進行精細的點焊作業,“在高危、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中,機器人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焊接質量達到統一標準,不會出現人工誤差,而機器人只需要保養和偶爾的維修費用。”剛剛使用幾個月,鯉東汽配便嘗到了機器人工人的甜頭,而其價格僅僅是進口設備的1/3。
在福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實驗室,其6軸3―5公斤小型工業機器人研發正向國際水平看齊。“應用這一技術的自動磨拋機器人,可以加工衛浴產品,實現復雜形狀工件磨削拋光的自動化,是高級衛浴產品綠色生產的關鍵設備之一。”該企業技術負責人介紹,機器人研發主要參照瑞士ABB集團的技術標準進行,每年預計可生產銷售小型工業機器人500臺。
不到5公斤重的小機器人,可以加工精細的電子五金零件;挖掘機生產線上,進口機器人形成自動焊接、自動裝配的流水線,微柏數控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偉強介紹,智能化、自動化已經日漸滲透至泉州紡織服裝、鞋材、電子信息等行業的各個生產角落,而提供這些高技術含量“槍炮”的正是機械裝備制造業。
“泉州專用設備制造業的規模雖然在機械裝備制造業中比例不是最大,但卻是最有優勢的產業之一。”市經貿委技術進步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紡織服裝機械、制鞋機械、食品機械等直接為本地的優勢傳統產業服務,被業界稱為“產業機械”,更有企業家將其比喻為泉州各產業的“兵工廠”。
技術創新的“實驗室”
在厚30毫米的經編間隔織物上飛針走線,擁有這一絕技的是泉州匯成針織有限公司研發的數控多梳櫛間隔織物經編機。該公司項目負責人兼技術負責人邵衛平說,“新設備生產間隔織物的厚度可達30毫米,但與國外高端設備可生產65毫米厚度三維立體間隔織物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接近或達到高端品牌的技術水平,是研發的下一個目標。”
直接編織成衣、消除邊角廢料的浪費,兼具貼體、吸濕、透氣特點,拿著一件無縫內衣,泉州凹凸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周先生介紹的是能夠生產這種無縫內衣的新型無縫針織設備。“從前無縫針織技術主要用在襪子生產,生產設備的研發也集中在這一方面,現在無縫針織設備正向外衣、運動裝、泳裝等方向發展,特別是無縫內衣在未來五年內將成為無縫針織技術的主流產品。”而生產這種內衣的無縫針織設備,正是該公司研發團隊目前主攻的方向。
從2012年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以及2013年福建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化培植項目資金申請報告中,我們不難發現,近兩年“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機械裝備制造業新產品和技術,大多把競爭目標瞄準國際巨頭。
完善產業鏈的“智囊團”
“通過對泉州企業在裝備制造業高端產品創新市場需求的分析,我們看到,研究機構在泉州落戶后,預計所占市場技術份額將達到30%―50%,相應產值將達到24億元―55億元。”在不久前籌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暨動力研究所座談會上,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相關專家表示,研究所未來的定位要與泉州當地產業發展相結合,可以形成多種“智囊團”模式。建設研究所,可進行共通基礎性技術的研究;建設工程中心,吸引企業參與合作建設,進行一些針對性較強的產業技術研發;復合型研究所,則能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發揮產學研合作轉化為產業效益的功能。
不僅要引進“智囊團”,還要建設實打實的產業基地,這些只是泉州機械裝備制造業完善產業集群的開始。
繼濱江機械裝備制造基地、官橋精密機械園、水頭石材機械與工藝制造基地之后,鑄造鍛造業的項目集中區――泉州市鑄造鍛造中心正在南安榕橋逐步成型。泉州市鑄造鍛造中心辦公室主任吳爆然說,目前簽約入駐的企業中,錦汽機械配件有限公司生產機車緊固件,產品70%出口到歐美及東南亞;捷能機械發展有限公司為三菱、現代、沃爾沃等知名汽車廠商供貨;永進機械配件有限公司主要生產“U”型螺栓、高強度螺栓等,客戶群包括奔馳、尼桑等汽車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