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被國外長單卡死
保利協鑫旗下中能硅業副總經理呂錦標告訴記者,中能硅業今年國內市場占有率為70%,而這一數字在去年末是50%。“這反映了多晶硅的行業集中度有顯著提高,對行業是一個利好。”呂錦標解釋,多晶硅行業講究規模效應,從國際趨勢看,多晶硅行業的技術一直掌握在7家龍頭企業的手中。
雖然淘汰落后產能卓有成效,但呂錦標也表示,對于多晶硅企業來說,國內市場的真正啟動則要看多晶硅價格何時可以回到理性水平,而這要取決于中國對歐美多晶硅企業雙反立案的情況,以及國外多晶硅公司對國內下游組件商長單的解除。
呂錦標透露,去年和今年中國組件商多晶硅的使用量都是14萬噸,但去年6萬噸來自進口,8萬噸自產。而今年情況正好相反,8萬噸來自進口,6萬噸為國產。而這進口的8萬噸中,德國進口2萬噸、韓國進口2萬噸、美國進口4萬噸。進口量上升原因,呂錦標認為是國外多晶硅企業在早年和國內組件商簽訂長單,目前仍然在履行中,目前的履行價格為40美金/噸。相比之下,目前國內市場上多晶硅現貨價格已跌到20美金/噸。
此種情況下,國外多晶硅企業便和中國組件商私下協商補償措施。解決辦法之一,是國外多晶硅企業答應在長單以外,再以比較低的、甚至是低于成本的價格向組件商提供多晶硅。“這種做法綁架了市場,逼迫組件商購買進口的多晶硅。”呂錦標表示,而這種“補償式銷售”的出現,也擾亂了整個價格秩序。呂錦標解釋,國內企業不得不跟進這一低于成本價的價格,來應對國外的低價競爭。
組件商:紅利落不到制造業
而對于國內市場的啟動,組件商制造商也有自己的擔心。
目前,多家光伏龍頭企業的決策人都擔憂,國內市場啟動的紅利可能不能落到他們頭上,而是被電站開發和運營商獲得。他們呼吁要先解決公平分配再做蛋糕。
擔憂原因來源于目前國內大型電站的招標價格都低于成本價,如今年8月開標的中電投150MW光伏電站項目,其中標價格為4.42元/瓦,同期開標的三峽20MW光伏電站項目,中標價為4.1元/瓦。目前國內組件生產平均現金成本為4.2元/瓦左右,還不算上運營成本、財務成本等,因此實際組件成本價格均高于招標價。
“這種情況要是維持下去,那么賣組件就是越賣越虧,根本不能真正盈利。”一位龍頭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此,尚德副總裁龔學進稱,關鍵問題還是避免同行業互相壓價,導致惡性價格競爭。
運營商:銀行兜售組件
國務院會議上強調要著重開發光伏應用市場,這對于電站運營商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民營電站運營商卻另有苦衷。
民營光伏運營商天華陽光在世界十幾個國家都設有子公司,并有項目運營。天華陽光董事長蘇維利表示,民營企業在國內做電站仍然有很多阻礙需要克服,其中最大的困難則來自于銀行對于民企和國企在信貸政策上的差異化對待。
蘇維利告訴記者,在項目貸款方面,目前國企只需要提供資本金20%-30%的擔保即可,而民營企業則需要提供全額擔保。“企業沒有那么多資產可做擔保,所以在銀行政策上就牢牢地卡死了民營企業建電站的規模。”蘇維利說。
而銀行在光伏行業中的影響不僅在此,蘇維利還透露,銀行已經通知企業,從2013年開始,民營運營商要獲得銀行的項目貸款,還需要與另一家龍頭的光伏制造商綁定,做“撮合交易”。所謂“撮合交易”,就是當企業去銀行申請項目貸款時,銀行有權推薦他們認為應該扶持的企業的產品。而“推薦名單”原則上以國開行此前公布的“六大六小”名單為基準。
除了“六大六小”這一標準外,不同的地方銀行和支行也會根據自己與組件企業合作的深度來為運營商捆綁“撮合交易”。“比如在江蘇和河北,銀行推薦的組件商肯定就會不同。”蘇維利說,這相當于銀行在幫著組件商推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