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中國制造業組聯席負責人楊瑩說,中國裝備制造業受益于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快速攀升,在過去三年呈現爆發式增長勢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機械設備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10萬億元人民幣,到2011年,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接近30%。
不過自2011年以來,全球經濟收縮加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市場需求的急劇減少導致整個行業業績明顯下滑,2012年更進入探底時期。同時,外延式的增長模式無法掩蓋中國裝備制造業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偏低的弱點,中國裝備制造業進入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關鍵時期。很多企業已經嘗試通過海外并購,獲得技術的提升。
楊瑩說,中國制造業的出口曾主要以小商品和紡織制品為主,但從2000年以來,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比重快速增長并大幅超越紡織制品,到2011年年底已占據中國出口總額的47%。這個增長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與成熟,中國出口有向高增值產品轉移的趨勢。她說,金融危機為海外并購提供了難得機遇,但這更是中國制造企業為實現產業升級而進行的理性選擇。
德勤中國并購交易服務合伙人曹文正認為,私募股權基金積極參與裝備制造業大型海外并購交易。在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初期階段,交易參與者以國有企業為主導,基本采用純現金收購模式。2008年以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作為收購方積極參與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促成多筆大型交易。
除了資金方面的支持,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還為企業提供專業建議或幫助企業多方溝通,以彌補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中法律法規陌生、文化“水土不服”等方面的不足。裝備制造業的海外收購將在未來幾年成為中國跨境并購的重點之一,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將是產業資本進行海外收購的重要合作伙伴。
就收購地區而言,德勤報告稱,中國裝備制造業海外收購以德國、美國為主要目標。多數企業在并購規模的考慮上趨于理性,未來中國裝備制造業海外并購也許將少有“蛇吞象”式的交易,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規模適中的收購目標,并購交易數量將持續增長。
德勤中國制造業組聯席負責人董偉龍在評論中國裝備制造業在海外收購所遇到的困難時說,出售方對中國企業的不了解或不信任是當中的最大障礙。歐美國家的優質資產成為中國裝備制造企業的主要收購目標,盡管中國企業資金實力雄厚,但很多時候卻無法打動出售方。主要原因是當地企業和政府對于中國企業技術轉化利用能力、持續運營和品牌管理,以及處理當地勞資關系的能力心存質疑。
基于這些挑戰,德勤在分析全球裝備制造業海外并購交易時發現,真正為企業創造價值、表現優異的交易僅占總交易量的23%,表現一般的占比47%,表現不佳的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