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有關光伏發電補貼,國家能源局相關人士已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將給予支持。
據此,業內樂觀人士預計,光伏產業已經回暖,并有望在2013年中期回到原有的高速發展水平。而北京市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協會光伏專業委員會主任魯延武認為,政府層面不斷表態,多少給產業帶來一些暖意,從長遠看也有利于推動行業的發展,但他并不支持“回暖”說。
光伏產業內憂外患并存
“徹底回暖,我看未必”,魯延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淡淡地說到。在他看來,當前光伏產業內憂與外患并存,行業發展的再次升溫還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
自去年以來,中國光伏發電產業不斷受到歐美國家雙反調查。去年10月,美國SolarWorld等7家光伏企業率先發難,申請要求美國商務部向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征收超過100%的關稅。不久前,美國雙反調查終裁結果出爐,多家中國企業失去了最為重要的美國市場,而國內光伏產業領軍企業無錫尚德,最終面臨的懲罰性關稅高達36%。
目前,歐盟對中國光伏業的反傾銷調查也在進行中,歐盟未來很可能效仿美國開出高額懲罰性關稅。據悉,印度也有意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進行反傾銷調查。
中國光伏產品原有的海外市場正在不斷受到擠壓。記者了解到,由于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光伏產品進口國家,隨著歐債危機的不斷深入,光伏補貼不斷縮減,直接導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大打折扣。
今年7月,國內上市公司海潤光伏曾經發布公告稱,“德國肖特集團宣布將于今年陸續停產肖特太陽能(SchottSolarAG)旗下的晶體硅光伏產品生產廠,肖特太陽能將更加專注于高效電池組件的研發”。肖特太陽能為海潤光伏重大客戶之一。受此影響,海潤光伏股價應聲而落,慘遭腰斬。
國內情況更是糟糕。據魯延武介紹,目前國內光伏市場惡性競爭十分嚴重,多數項目通常都是低價中標。項目中標后,則以更低的成本進行建設和運行,毫無發電效率和質量可言。這種環境下,就連一些曾經參與過青藏鐵路項目建設的大企業,也不得不敗下陣來。
行業的低迷與無序競爭,使得眾多企業最終走上重組甚至轉產的道路。
依賴國外市場是軟肋
“光伏產業的發展確實需要認真反思一下”,魯延武說,“前些年光伏產業實在是太熱了,以至于各地到處都在上光伏發電項目,現在還有熱錢不斷向這個行業集中”。據稱,不久前魯延武就接到電話,對方直接就問“北京有哪些樓頂可用來建光伏發電站”。他表示,現在的市場投資缺乏理性,對光伏產業發展的現狀缺少足夠的了解。
據統計,2010年我國大陸地區光伏電池產量達1000萬千瓦,占全球市場份額50%以上,其中5家企業光伏電池產量居全球前10位,是名副其實的產能大國。
“中國的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很特殊,”魯延武說,“我們走的是一條國內開花國外香的路線”。2000年以后,受益于歐美國家新能源政策,中國光伏產業一路高歌猛進,企業利潤增長多年連續保持在100%以上。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無錫尚德公司,2005年在美國上市,受到市場的熱捧,股價一度創出90多美元的天價。
“我們的光伏產業是兩頭都在外,核心部件以及用戶都在國外,只有原料生產、組裝加工在國內完成。”魯延武說,“簡單的加工模式和市場通道,導致光伏產業下游緊緊依附于國外市場。國內市場的比重非常小,2011年,在全國3.6吉瓦的光伏發電總裝機中,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只有0.2吉瓦左右。這與中國10億千瓦的總裝機容量相比則更是微不足道”。
他指出,這種條件下,一旦國外市場出現變化,最先受到沖擊的肯定是國內制造企業。國內的市場規模不足以支撐現有的產能規模,企業倒閉也就在所難免。據了解,無錫尚德的股價現在已不足1美元,企業虧損嚴重岌岌可危。
市場前景或在于“決心”
“國網公司包括國家能源局可能出臺的政策,會對企業有一定幫助,但作用有多大還有待進一步觀察”,魯延武說,“如果讓我估算,政府每度補貼1.8元才能真正使企業有利可圖,行業才能持續發展”。
魯延武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座光伏發電站,壽命為25年,如果按照15元每峰瓦的工程造價來計算,補貼1.8元,企業大概可以用10年時間回收成本。這還要保證這期間正常上網,沒有拉閘限電”。“按照現在提出的補貼0.6元,加上現有的電價,如果是自用自發,那么相當于是補貼1元,這樣可能需要15年才能回收成本,企業成本里還有貸款利息等因素,沒有20年想回收成本真的很難。這么低的補貼,投資下去哪里還有什么回報?”
近年來,我國建了很多大型光伏電廠,但也存在弊端。此前,國家能源局調研發現,雖然優勢明顯,但西部是能源基地,電力原本就很充足,電力如何消納就成了問題。而如果把這些光伏發電遠距離輸送到東部缺電省市,所有優勢又會消失殆盡。
魯延武說,未來包括光伏產業在內的新能源發電是大勢所趨,這也是我國資源稟賦條件以及環境影響等因素所決定的。至于如何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其實我們可以從歐美國家借鑒一些經驗”。
據介紹,德國在2005年以前對于光伏發電每度補貼在0.5歐元以上,最高接近1歐元。電網企業與投資方包括個人用戶簽訂合同,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并且上網后,因為用電價格低于上網光伏電價,由此形成的正收益,用戶或建設方可以在合同期內一直享受。在利益的引導下,這種模式極大推動了光伏產業的飛速發展。盡管近年補貼在逐步降低,但仍能使光伏發電有利可圖,持續發展。
魯延武指出,“現在最為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要扶持光伏項目發展就必須解決產能過剩、低價競爭等問題。經濟這么低迷,原有的火電企業、水電企業生存都很困難,發展光伏發電是否會觸及大型電力企業集團利益?所以,國家必須要拿出更大的發展決心,光伏產業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