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12月7日),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核電”)出現在證監會最新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初審名單中。
此外,中國核建、上海電力、廣東核電等大佬也在運作上市的傳聞,在市場亦早已流傳。
“核電企業運作上市肯定因為缺錢,但不一定是現在,他們可能在未雨綢繆,為未來作準備。”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
中投顧問相關數據稱,“十二五”接下來的3年中,核電建設約4000億元的投資有望落實,其中近2000億元的設備采購量將釋放。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外企或更多選擇與國內企業合資以分食2000億元的蛋糕,而國內自主掌握三代核電技術或需到“十三五”才可實現。
核電企業謀劃上市正逢時
在證監會上周公布的IPO初審隊伍中,“國字號”的巨型IPO中國核電位列其中。而早在今年6月,環保部就已通過了中國核電的環評初審。
相關資料顯示,中國核電擬在上證所上市,募集資金投向項目總投資1735.24億元,但目前募資規模尚未披露。有消息稱,除中國核電外,中國核建、上海電力、廣東核電集團等核電大佬也已開始運作上市事宜。
在業內看來,幾大核電公司的上市工作在此時提速可謂恰逢其時。“核電企業謀求上市肯定因為缺錢,但卻不一定就是現在缺,他們或許在為下一步核電建設提前謀劃。”林伯強表示。
上月底,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曾透露,2015年底前后,我國運行的核電機組將達到41臺,總裝機容量接近4200萬千瓦,屆時將有近20個核電機組在建。
據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統計,截至2011年底,我國已有7個核電站投入運營,總裝機達到1257萬千瓦。
以此計算,在因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停滯一年多后,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我國將新增核電裝機約3000萬千瓦。
“核電企業謀劃上市與募集資金有關,而核電項目建設必須依托設備采購,對于國內外的設備制造商而言,接下來幾年中將會有一個巨大刺激作用。”林伯強表示。
海通證券相關研報稱,后續一段時間內國內核電新開工有望維持在年均1000萬千瓦左右,這將是一個很可觀的投資目標。
重點企業已陸續接到訂單
“雖然內陸核電項目暫不重啟,但‘十二五’期間的核電建設仍將給核電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約4000億元的投資有望落實,將釋放近2000億元的設備采購量。”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表示。
這樣一塊巨大的蛋糕,必然為國內外眾多設備商所覬覦,而他們一直在等待政策層面大力發展核電信號的釋放。
10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通過《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在業內看來,這是核電重啟拿到最過硬的一張“準生證”。
山東海陽核電站一名負責人日前曾表示,“海陽一期工程目前采購基本結束,海陽二期工程一直在等待這張重啟通行證,估計未來兩個月左右,會進入設備的采購高峰期。”
據了解,目前東方電氣、二重重裝、中廣核等國內重點核電設備企業已陸續接到核電項目的相關訂單。
東方電氣內部人士表示,公司在田灣5、6期項目均有涉及,且公司目前的在建項目運營狀況良好。據東方電氣內部人士透露,目前80%的在建項目該公司均有涉及。
二重重裝核電石化事業部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內大型鍛件制造領域的龍頭企業,公司已經接到相關訂單。
作為國內裝備業的另一巨頭,從2010年末至2012年夏季,中國一重大連核電裝備制造基地已向紅沿河、方家山、福清等核電站提供了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反應堆壓力容器。
一位長期跟蹤核電領域的分析師表示,未來符合三代技術的裝備國產化進程將大大提速,掌握相關技術的企業將從中受益。
國產化率還需提高
據悉,目前我國在建核電站的國產化率平均達到70%左右,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對內構件、控制棒、燃料裝卸料設備、一體化安全殼頂蓋等均已實現100%國產化。
“中廣核、東方電氣、二重重裝、上海電氣等相關企業在核電設備制造方面也有過人之處,其諸多產品已經獲得核電項目施工方的認可,企業發展前景非常可觀。”沈宏文分析稱。
對于已經成為中國核電裝備制造業翹首的東方電氣來說,從1982年就開始和中廣核、阿爾斯通等的合作使得他們站在了技術和訂單的制高點上,但巨大的蛋糕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挑戰。
“中廣核等國內企業雖然已經研制出符合三代技術的裝備,但質量如何仍需時間檢驗,可能 “十二五”內還要依賴進口。”林伯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三代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握,恐怕得到‘十三五’時期。”林伯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