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風”到“棄風”
在經歷了連續數年的高速增長后,近兩年,我國風電業發展速度明顯放緩,有關企業的生存現狀普遍不容樂觀。據了解,隨著機組市場價格連續下滑,整機制造商的利潤空間被一步步壓縮,2011年年初已進入微利時代,今年的形勢則更為嚴峻。在本屆風能大會的各個論壇上,“冷”字成為最熱門字眼。
知冷易,過冬難。目前國內風機巨頭的主營業務普遍遇冷,財務報表十分“難看”,一些小型企業已經選擇退出。從2008年到2011年,北京國際風能展的參展企業數量持續增加,在去年達到了破紀錄的612家,而今年則縮減至400家。
中國明陽風電集團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郝義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近年來,大量投資商紛紛涌入風電設備制造領域,在加速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同時,也使國內風電設備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凸顯。此外,各地區之間不同程度的風電“脫網”、“棄風”以及風電質量事故等也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和投資方的積極性。
風電的未來在海上
“寒冬”之后,風電行業是否還有“春天”?業內人士認為,盡管當前市場形勢嚴峻,但不必過于悲觀,我國的風電業仍有美好的明天。“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風電產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重要機遇期,有望從量的增加向質的提升轉變。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副秘書長呂青源表示:“冷是正常的,表面的冷實際上反映了風電產業正從高速增長向發展成熟的階段過渡,正從盲目‘追風’向理性發展轉變。”
那么,風電業的未來在哪里?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方書甲表示,當前風電業產能過剩問題主要集中在陸地風電領域,因發電地區和用電地區不同而需要長途輸電等問題制約了這一領域的發展,而在海上風電領域則可以實現發電和用電同處一地,具有輸送距離短、更加環保的特點,有利于其發展。與陸地風電強弩之末的發展態勢不同,海上風電將迎來黃金年代。作為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海上風電的建設有望提速,風電行業將迎來新的增長點。
長江證券相關人士指出,我國的海上風電業起步較晚,目前正處于由技術進步推動的快速發展期。未來風電裝機容量將持續增長,而新增風力發電容量將主要來源于海上風電領域。2011年,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新增974兆瓦,累計裝機容量約為4272兆瓦,占全球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的近2%,仍然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企業有望抓住機會
“從歐洲各國的情況看,從事風電業務的企業絕大部分是船舶工業企業,有的是轉型做風電業務,有的是兼做風電業務,而且海上風電的相關標準也是船級社制定的。因此,海上風電應該成為我國船舶工業企業業務的一個重要分支。”方書甲指出,除了建造風電安裝船,造船及配套企業還可以制造風力發電機、風電齒輪箱、液壓結構件、控制系統、風機鋼結構、海底基座等產品,只要企業具備實力,必定可以在海上風電領域的發展過程中有所斬獲。
事實上,在造船及配套企業謀求多元化經營的過程中,有些企業已經開始涉足風電業務。例如,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制風電齒輪箱,截至2011年年底,該集團有28家單位從事風電配套設備研制。去年,其風電業務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超過60億元,產品服務于國內22家電力投資公司。此外,海裝風電、七一三所、東儀廠已涉足風電場開發,并將隨著產業鏈的延伸,進一步擴大風電配套產品的生產規模。此次該集團旗下15家單位第三次組團在北京國際風能展上亮相并展示相關技術及產品,再次彰顯了其在風電領域的實力。
業內人士同時指出,盡管海上風電市場潛力巨大,但該領域技術含量遠高于陸地風電市場,目前,國內具備發展海上風電成熟經驗的風機制造商較少,我國造船及配套企業要想成功進入這一領域,就必須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