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之鑒:盲目補貼,搞垮太陽能
已經有好幾個產業被“越補貼、越虧錢”,盲目擴張導致財務危機。
從1997年開始的“抓大放小”政策后,就開始了這種靠“支持補助”的特殊產業發展形態。
15年前,中國空有世界第一的人口數,卻幾乎沒有全球第一的產業。中國走上補助這條路,是“必要之惡”:所有的產業,成長要快、規模要大。
但如今看來,曾被中國官方“點名扶持”的產業,包括早期的煤、鐵、銅、鋁、半導體晶圓廠,到七大新興產業中的LED,無一不是產能過剩,回頭向政府尋求關愛的眼神。
全球58%的太陽能多晶硅產出,在中國;全球46%的太陽能電池產能,也在中國。保利協鑫(GCL)、無錫尚德、江西賽維、英利、天合……,這些中國業者,從無名小卒到握有全球產業價格的發語權,前后不超過10年。然而,2012年8月,曾是太陽能電池第一品牌的無錫尚德,在巨額虧損下,創辦人施正榮辭去CEO職務,由財務長金緯接任,但仍未逃離破產的陰影。意大利法院也控告其非法建立太陽能電廠,以騙取政府補助。在美國上市的母公司尚德電力被美國投資人提起集體訴訟,不惜讓這家往日的小金雞(無錫尚德)倒閉,以解決問題。
產能過剩,靠補貼獲利
2012年,盲目擴產的中國太陽能吃到了兩個惡果:一個是全球市場成長停滯,拖累中國高達9成的太陽能產線停工,一線大廠的產能利用率也創史上最低的5成至7成。另一個是歐美聯手反制,美國在11月7日由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裁定,對中國電池與模塊進行“雙反”(反傾銷、反補助)課以高關稅。緊接著11月10日,全球太陽能最大市場——歐盟也宣布,重啟對中國反傾銷的調查。“一旦歐盟確定懲罰,中國二、三線太陽能廠將有一波倒閉潮”,胥嘉政預期。
LED產業也落入同樣的窘境,供過于求從2011年延續到2012年,但當全球LED廠多落入虧損時,中國指標業者三安光電前三季獲利仍有人民幣6.66億元,前10月政府補貼金額就達人民幣3億元。11月13日,三安挾龐大財力,以私募取得臺灣璨圓近兩成股權,成為兩岸LED第一宗入股案。
這種跟隨依賴政府補助、獎勵的產業奇跡,初期多有驚人的高成長便車可搭。
推廣政策是在對LED拔苗助長
事實上,由于歐美經濟持續低迷,使得眾多LED照明出口企業都不約而同作出了布局國內LED照明市場的選擇。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推廣LED的利好政策對國內LED企業來說,無疑是一針興奮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