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11月中旬召開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宣布,風電成為中國第三大電源。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這為風電產業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他表示,要破除體制障礙,促進風電發展。
隨后,在11月下旬召開的第四屆“能源·電力·發展”論壇上,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坦言:“市場消納問題已成為制約風電發展的最大瓶頸。”他同時承諾,國家電網加大投入,加快電網建設;并優化調度,加大省區輸電,保障風電全額消納。
人們似乎有理由期待,中國風電將迎來新的“春天”。
建設“美麗中國”風電前景廣闊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的演講格外引人矚目。這位能源局官員在談及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的未來時甚至使用了“方興未艾,前程似錦”的形容詞。
“經過多年的實踐,風電越來越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劉琦說,就全球風電而言,近年來已有70多個國家建有商業運營風電場。2011年底全球風電裝機達到2.38億千瓦,當年新增4000萬千瓦。同時,風電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單機容量不斷擴大,發電成本大幅下降,在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能源轉型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他指出,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實現綠色增長,已成為全球共識。比如,歐洲提出2020風電裝機達到2.3億千瓦,德國提出2020可再生能源發電占到電力消費35%,其中50%來自風電。
“風電在中國同樣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劉琦說,中國是目前風電裝機最多的國家,預計今年超過6000萬千瓦,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成為中國第三大電源。剛剛頒布了“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規劃,到2015風電電網裝機達到1億千瓦,2020年達到2億千瓦。
他強調說:“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發展節能新型產業可再生能源消費革命,建設美麗中國,這無疑為風電提供了重大的發展機遇。”
那么,中國未來風電發展的市場空間究竟多大呢?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算了一筆賬:目前歐洲風電已占全部電力供應的6%,其中,西班牙占16%、丹麥則占28%。我國2011年總用電量為4.7萬億千瓦時,如果風電發電量占全部用電量的10%左右,全國需風電發電量將近5000億千瓦時,對應的風電裝機可達2.5億千瓦;如果風電發電量占目前全部用電量的15%,全國需風電發電量7500億千瓦時,對應的風電裝機可達3.8億千瓦。
走出風電“寒冬”破解消納瓶頸
盡管國家能源局官員為風電未來發展描繪出一幅“美麗前景”,但風電發展的現實問題卻讓人一時難以輕松。
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談到對風電現狀的感受時謹慎使用了“寒冬的感覺”。
據施鵬飛介紹,當前中國風電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市場消納。他說,一方面,去年我國風電吊裝容量與投入運營容量相差達1700多萬千瓦,這是我們面臨的很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已投入運營的風電場棄風問題也相當嚴重,全國平均棄風率達到16%,在吉林等東北地區甚至超過了20%。
“市場消納問題確已成為制約風電發展的最大瓶頸。”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坦言。他分析認為,我國風電等新能源消納水平與電源結構密切相關。我國風電主要集中在西北、華北和東北,三北地區現有風電裝機已達到4915萬千瓦,受市場規模小、調峰資源有限、跨區輸電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約,進一步大規模發展風電的空間已經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