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新能源產業,由于看好其發展前景,太陽能光伏產業在很多地方被當作當地的支柱性產業,近幾年來發展很快,其中不乏上市企業,這些光伏企業對地方財政的貢獻極大。也正因如此,當前該行業的整體下滑嚴重影響了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
細心人越來越容易發現:如果市場上某個化工產品正盈利招眼時,很可能它先前已經低迷寂靜了很久;而當某個產品行情異常火暴時,或許緊跟其后的就是多年的頹勢與死寂。現在需要政府救助的太陽能光伏、多晶硅等產品就是典型的例子。這正像大白菜曾經賣到過豬肉價,有時卻爛在地里沒人要。如人常說,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同一化工產品天價與地板價之間的輪回,演繹出化工行業的酸甜苦辣。顯然,號稱現代化工企業及其制造的一些產品,竟然復制出小農經濟般的市場表現,這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羞愧,更是一種倒退!
令人痛惜的是,伴隨化工產品一輪榮衰轉換,巨額的企業資源與社會財富成為過眼云煙,一時間灰飛煙滅形成巨大浪費。那么,化工市場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呢?筆者以為,其導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企業浮躁心理作祟、急功近利使然。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是,高回報產品一旦在市場上出現,立馬就會招來無數企業熱辣辣的目光和垂涎三尺。于是各路熱錢一擁而上,急沖沖上去分食一杯羹。在大規模投資行動中,許多企業顯然無暇考慮是否符合自身產業方向和產業鏈,有的企業還美其名曰實現跨行業轉移,試圖以此作為救命稻草,挽救岌岌可危的命運。可想而知,集中投資并不能誘導集中需求,陡增的供應量只能把高高在上的價格打到地板價之下。再好的產品也怕多。
其次,企業鮮于掌握現代化大生產規律,淡漠社會分工與協作精髓。有相當一部分化企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真諦知之甚少,仍然停留在落伍的經營概念上,其中最為集中的表現就是不放棄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認為品種越多越好。
實際上,現代化大生產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協作越來越密切,這就要求每個企業都有合理的生產經營定位,按照社會分工協作的要求,做精做優某個或幾個產品。否則,希冀產品“東方不亮西方亮”是不可能如愿的。某種產品驟熱驟冷,市場供應量忽高忽低,不僅不利于培養市場,對企業沖擊也很大,甚至會導致企業破產。
再次,企業疏于研發,仿制與買技術成為主流。一些企業認為,自我研發新產品,投入大見效慢,影響企業發展,便緊盯市場熱點產品,不惜花費重金購買相關技術,使其早日發揮生產能力,最為關心的就是盡快回收投資。久而久之,這類企業養成了蜻蜓點水式的經營劣習,這樣做不利于自身長遠發展,也會對市場的干擾沖擊最大。
事實上,看看那些著名跨國公司,哪個不是在某個領域鉆研探索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不斷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就像農藥領域,每個新品的推出,都要經過復雜的生產試驗、藥理試驗、殘留試驗、環境試驗等等,所以國際農藥巨頭公司的產品所向披靡,保持長期穩定增長。而依賴仿制與購買的技術,市場熱得快、冷得也快。